来源:中国收藏投资网 文章作者:李洋
链接
冯骥才和他的伙伴们
上个世纪80年代,冯骥才凭借《神鞭》、《三寸金莲》等脍炙人口的小说走入人们的视野。但他在文学事业的巅峰期,即1990年起,突然重拾旧爱——绘画,很快便声名远播,画作的市场价值不菲。就在其画家身份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时,1996年起,他又几乎淡出文坛和画坛,将文化研究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当作工作重心。2002年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4年和2007年,他两次大规模卖画为该工程筹款,此外还多次自掏腰包做民间文化的调查,拍图片、出书,零散投入粗算至少有几十万元。
凭着作家、学者的使命感和名人感召力,冯骥才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保护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为此,他带头深入近30个省进行田野调查,普查中国民间文化的家底。他也是最先倡议设立国家文化遗产日,提议立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学人。
10年来,还有很多像冯骥才这样敢为民族民间文化“两肋插刀”的人奔走在田野中。有人把家当卖光,买一条小船漂泊在长江中,20年拍摄长江照片几十万张;有的为了调查草原民居,一个人在草原上一走就是半年,深入内蒙古、新疆、宁夏腹地那些只有牧民才生活的地方了解草原生活;还有的深入苗寨,流着眼泪跪着恳求要卖掉家传绣品的苗族穷苦人,为的就是争取一点时间,回京筹钱。
可以说,在身体力行、站在第一线的奔走呼号中,民间文化界逐渐形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清晰思路,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他们发出的声音无疑将帮助更多人科学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上一篇文章:美国博物馆善经营 重规范
·下一篇文章:西方博物馆的开放性 从卢浮宫谈起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bolan/11526163956G9KAIIH177JA8D0C75JJ.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
黄宗治 | |
李一博 | |
王凯 | |
佚名 | |
周玮 | |
魏忠杰 | |
许茹、马牧旺青 | |
陈益宸 | |
刘军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