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收藏投资网 文章作者:李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做大做强”
问:有的地方也表现出对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高涨的热情,会议、展演、文化节一个接一个,这又如何呢?
答:地方官员要避免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绩化。别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时髦的词儿。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做事情,不是按照文化的规律做,而是按照政绩诉求和需要做。按文化规律做,是艺人困难了,我得帮助帮助他,但是按照政绩来做就要“做大做强”。真正的文化应该做精、做细、做深。文化是看不见的东西,为了做政绩,要把看不见的东西做得看得见,就只能做大做强。所以才会出现500人一齐在广场上念书、上千人广场上摆茶道这样的事情。这样的文化不是心灵里的文化,文化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官员要注意自己的价值观,官员的价值观特别容易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如果官员把自己的政绩看得太重要,别人就会把自己的个人利益看得太重要,人们就会把个人利益放在终极目标上。那么,谁都会轻视精神的、文化的东西。
一半非遗项目背后没有专家指导
问:那么,怎样的保护才是科学的保护,怎样的传承才是科学的传承呢?
答:目前,已公布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有1038项,如果把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全算上,超过6000项。但一半以上的项目背后没有专家,比如年画,70%以上的产地没有专家,没有专家的保护就不会是科学的保护。错误的保护,会更糟糕。
我还很忧虑,做文化遗产保护这样的事情是没有报酬的,有多少人愿意投入进来?人类文明在历史上有三个阶段:自发的文明、自觉的文明和文明的自觉。到了第三个阶段,人类的文明才是可靠的。中国历史上,知识界有这种文明自觉,是从抢救敦煌遗产开始的。法国汉学家保罗·伯希和到敦煌17号洞,从王道士那里拿走了一大批东西,并在北京六合饭店(现北京饭店)展览了敦煌经卷。他的炫耀,被中国知识界看到了。当时陈寅恪、王国维、向达等人马上找政府,要求把藏经洞里剩下的东西运到北京;还有一批人,如姜亮夫、刘半农等,跑到法国等地,用个人钱财,在法国图书馆里抄写被别人拿走的经文;还有张大千,跑到莫高窟,把石窟编号、断代,还有很多人……
现在还有这样的知识分子吗?当民族文化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能两肋插刀吗?现在真的非常需要年轻学人能够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文化。当然,我们为很多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颁发过纪念牌,但是这样的人还是太少了,而且他们已经太老了,需要年轻人来接班啊。
·上一篇文章:美国博物馆善经营 重规范
·下一篇文章:西方博物馆的开放性 从卢浮宫谈起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bolan/11526163956G9KAIIH177JA8D0C75JJ.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
黄宗治 | |
李一博 | |
王凯 | |
佚名 | |
周玮 | |
魏忠杰 | |
许茹、马牧旺青 | |
陈益宸 | |
刘军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