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文章作者:佚名

――记《古韵今芬――唐吟方和他的师友们》书画展
  达摩(中国画)
  忆明珠 作
  9月1日至5日,炎黄艺术馆朴素的展厅内,《古韵今芬――唐吟方和他的师友们》书画展在此展出。参展者并非职业书画家,他们都有各自的职业和身份,学者、诗人、作家、教授,其中不乏鼎鼎大名者。

  与室外嘈杂的机器修路声、遍地的尘土相比,展厅显得特别宁静。22幅书画静静地悬挂在洁白的墙壁上,除了简单的装裱外没有任何花哨的包装。整个书画展也没有使用吸引人们眼球的布置,而是用静谧、安宁的氛围营造较好的欣赏环境,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摆脱了形式上的束缚,这次书画展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书画除了形式和技术,还有更重要的品质、格调、境界、思想、激情和诗意,而这些元素在浮躁的当下,已经被逐渐地边缘化,而这次展览试图追求的正是这些值得珍视的元素。

  这次书画展颇富文人雅集的风趣。它以一个人的交游圈为中心:《收藏家》杂志执行主编唐吟方是这次活动的发起者,邀约9位师友参加雅集。在人选上,发起者坚持他一贯的严肃与清新的宗旨,凸显出文人雅集所蕴涵的丰富人文内涵。唐吟方介绍说,这9位师友和他的交情都在10年以上,自己对他们的风格也都非常了解。这次展出的作品有些是与师友们交往过程中无意间的收藏。

  10位参展文人的作品形式涉及真草篆隶、工笔写意、实验水墨等,他们都以各自丰富、深厚的学养为基础,用专业知识和艺术想象“两张翅膀”挥舞出一道美丽的景致。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作品风格使得这次展览更加“多元化”,多姿多彩,让参观者大饱眼福。八旬老诗人忆明珠的《达摩》和《壶天珠光》画硬朗通神,豪情不减,诗心飞扬,颇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趣;艺术史学者刘涛的书法扇面和册页中正儒雅、情绪饱满,是书法里的“正版《论语》”;两位女才子,一位是曾任三联书店《读书》杂志编辑的扬之水,一位是师从赵少昂先生的何凤莲,扬之水的扇面小楷书法,清秀俊朗,透着浓浓的娟秀之气。何凤莲的《六如图》,写生入画、才情绵绵,治学之外还兼习艺事,已属不易,如此之好,便更加难得;旅美学人白谦慎的书法出入唐晋,气度从容;古文字学者刘绍刚的大篆整饬典雅;两位资深编辑,梁永琳的行草书劲健洒脱、有春风春水之兴;唐吟方的《北京之春》和《花为客寿》两幅画,以书法笔调写出,饱满浑然,一扫画界的南朝浮艳之气。诗人车前子的水墨《谁是方方壶》颇有想象力,天马行空,化古化今。艺术家朱永灵的书法则空灵秀慧,颇具禅意。

  这次书画展不单纯是一个展示,更是一次心灵的远游。“这次展出的作品不是为展览而作,而是因心而作,参展作品都是我们平常积累下来的珍藏。这次展览更多的是在于同伴的交流。”艺术史家刘涛说。“这次展览更多的是写出内心感受,不是太在意外在的展示,如包装和视觉冲击,对我们来说,没有这个概念。”书法家梁永琳说。虽然参展者的年龄和职业并不相近,但是他们的文化立场和艺术态度是同源的,他们认为艺术是建立在大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脱离了文化的“源”,艺术的“流”也会很快枯竭。

  为这次展览特意制作的画册刊印了1000册,发送给圈内的朋友。前来参观的也大都是10位参展者的朋友。福建美术出版社编辑卢为峰认认真真地观看完书画后,感叹说,这次展览有别于其他的展览,它是一个朋友圈内的交流,没有功利,颇有点文学雅集的味道,充满了学养和书卷气,非常雅。

  展览期间,参观者和参展者三三两两地围聚在一起,谈艺术、聊文化,“嘤嘤其鸣,求其友声”,画册扉页的8个字,无一例外地表达了他们的心声。


·上一篇文章:张铁林坚持"三不原则" "皇阿玛"教书画鉴赏
·下一篇文章:诗文书画勾勒岁月缤纷 赵忠祥自评绘画一品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rensheng/0791082122HE3DBAGKE5CE66IE2GC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