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周刊  文章作者:陈艳涛

  导语:10年间,鼓浪屿的人口以不可控制的速度在逐年减少。这是所有历史名地都可能遭遇的困境,是被赋予简单功能的风景旅游区的衰落,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枯萎。

  2006年年底,一场台风袭击了鼓浪屿,一栋老房子在风雨中轰然倒塌,一人死亡。媒体报道之后,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鼓浪屿岛上那些摇摇欲坠的老房子。

  鼓浪屿1949年以前建成的外国领事馆、华侨、官僚、私家庄园等建筑共有60万平方米,约1200幢,由于长期处于非正常使用状态,很多老建筑年久失修,几成危房,如果只考虑使用功能,这些有过辉煌历史的老建筑,几乎成了负资产。

  鼓浪屿是全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地方,其人口结构的各项指标都远远超出了老年型社会,是个超老年型的小岛。站在鼓浪屿岛的最高点日光岩上往下看,很多老房子都有风雨飘摇的残破之相,为这个著名的小岛平添了几分衰败之气。穿梭在岛上的小巷之中,看着那些荒草丛生,或是堆放着各种杂物的老房子、老院子,会让人感慨光阴的力量。这里,在它的鼎盛时期,曾是中国顶级的豪宅区。

  人口减法

  在一群晒太阳的老人中,75岁的傅先生说自己是里面的年轻人。他们中最大的90多岁了。在雨后的夕阳里,他们彼此用当地话拉着家常。“人人有本难念的经。”傅先生感慨地说,他的5个子女都在厦门市区或是外地,留在岛上的,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其他老人也大多如此。对于岛上的原住民来说,这里,是一片夕阳红。

  “晚上7点以后,走在鼓浪屿的小巷里会有点害怕。太安静了,路上几乎没有什么人。”现年57岁的董先生是土生土长的鼓浪屿人,在他的记忆里,他父亲那一辈(解放前),鼓浪屿的人口甚至能达到10万人,到他小时候,(五六十年代 )小小的鼓浪屿岛也容纳了3-5万人。但如今,这里的常住人口不到16000人。10年之间,鼓浪屿的人口以不可控制的速度在逐年减少:从前的6所小学,如今只剩下一所;原本有三家医院,如今只有一个卫生所。原先的四个居委会如今合并成了两个——老人们淡然看着岛上的一切变化。“老的老了,死的死了,年轻人都去市区了。”

  在人们的记忆中,鼓浪屿曾经是个热闹的地方。有工厂,有各国风情的洋房,熙熙攘攘的游客,常住人口通常保持在两三万人以上。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菁记得,当年他为厦门市政府所作的整体规划里,曾提出鼓浪屿要做减法。“那时候鼓浪屿岛上的单位特别多,工厂、学校,各种行政单位,五脏俱全。当时鼓浪屿的人口是两三万人吧,我们的规划是想减到一万到一万五。现在已经达到目标了,但现在有更多的人在不断地往外搬。”

  时隔几年回头看,赵燕菁认为当年的这个“疏解岛内人口与工业”的方针虽然符合当时的发展需要,但却过于粗糙,有失片面。“我现在认为,我们做完了人口减法以后,破坏了岛内的平衡。”

  搬离鼓浪屿岛的,先是岛上的返城知青,然后是房改后房子分在厦门的一拨“公家人”;拆迁工厂时随之走了一大批人;此后,鼓浪屿的政府撤销,变成了一个管委会,人大、政协这一整套班子全没了,又走了一帮人。原住民的不断向外搬迁,又造成一系列随之而来的结果:学校生源不足,医院的萎缩,艺术学校搬走,整个公共服务的水平急遽下降。担任厦门市规划局局长之后,赵燕菁一直在呼吁不能再对鼓浪屿的人口做减法了。“随着我们不断地做减法,把各种单位和设施都搬出来,这种趋势到了一个点会不可逆转地发生恶化,因为这把它原来整个一个社区的生态破坏掉了。”

  事态已经开始朝着他们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而去:几年间,不断有年轻人向厦门市区搬迁,鼓浪屿人口减少,已形成了一种加速度,在到达一个点之后,不可遏止地发生了逆转,停不下来了。

  鼓浪屿应该留下什么人?

  鼓浪

|<< << < 1 2 3 4 > >> >>|


·上一篇文章:书法的民间生态
·下一篇文章:情色时代:勾引是自古由来的女人艺术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rensheng/075197143974512EC1CHE9HD7G0A8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