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章作者:涂辛

  文化部市场司综合处副处长李蕊说:“文化部下一步要做的是对已评选出来的画廊进行回访,不能坚持规范经营的画廊撤销诚信荣誉。借助政府的力量对在中国本土经营中国主流艺术的画廊进行国际推广,让中国优秀画廊立足于国际舞台。”

  


越来越多的画廊在798艺术区开业


  “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艺术品投资人姚燕说,“国家现在大力搞文化发展,我们的机会会越来越多。”在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历史时刻,国家的新型产业——画廊业,在越来越强的国际化特质与所有地域均存在的本土化特质不可避免的冲突中,发展壮大。这个内外竞争的格局是中国艺术市场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大环境的催生使然。在这个趋势中,纵览2007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市场中画廊业的发展态势,繁荣的背后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严峻危机,“中国画廊业还没站稳。”

  缺乏国际竞争力

  除去拍卖之外,国际国内的画廊博览会、艺术沙龙均在春天抢先开办。在当下传播无界、运输发达的市场环境下,包括艺术品交易市场在内的资本交易的地域界限被抹平。国际化的一个结果就是市场之间的联动性效益,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业界人士如此关注纽约苏富比、巴塞尔博览会、卡塞尔文献展等等的原因之一。

  但是由于中国本土画廊“腿软”,国际上门槛较高的画廊博览会对中国画廊一直持观望态度。上半年,“2007年东京国际画廊博览会”中,北京常青画廊占有一席之地;上海香格纳画廊入选“第38届巴塞尔博览会”。能够入选的画廊是在中国地盘上借中国当代艺术赚钱的外籍画廊,勿须沾沾自喜,主办方也是看到中国当代艺术趋热及画廊先进的经营理念将其请进门。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在早期并不被国际市场看好,国内市场混乱,无法增强收藏家信心。但值得肯定的是,林松、李国胜等受邀前去的本土画廊经理人,能够在博览会上吸取经验,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差距,方能摆正自身的发展方向。

  评论家高名潞说:“中国目前的所谓国际化现象只是国门打开后的‘被全球化’或‘被国际化’。”目前北京、上海等地还不能成为国际艺术的产生地,这些地区的中国画廊也不能称之为国际画廊:第一,没有国际艺术家被培养或推介;第二,缺乏国际样式的当代艺术;第三,难有国际视野的经营理念。虽然2007年上半年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画廊先后举办国际交流展,但是这些展览是否具有国际影响力、交流活动能否持续下去,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如此“泛滥”的展览

  越来越频繁的展览是目前画廊经营的一个普遍趋势。红门画廊的两个展馆展览交相呼应,老展馆展览还没结束,新展馆又传来展讯。某些画廊一年多达二十几个展览,展期一周的画展更如雨后春笋,蔚为壮观。当代艺术进入了一个展览泛滥时代?

  画廊办展览的目的是收藏作品、卖画、推介艺术家,对于大多数画廊来说,展览已失去了学术价值,变成了纯粹的“展示”,变成了艺术品拼盘和一次艺术品的集体出售。艺术家为了得到更多钱,画廊为了获取更大利润,批评家为了争取更为丰厚的回报,艺术家、批评家、画廊在艺术市场上自觉进入一种“合谋”状态。同时画廊又必须在保持自己的学术品位和满足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之间进行痛苦抉择,最终在金钱面前相互妥协。对于策展人来说,价码开出来不能不操作,面对各种层次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都要说好话,策展人的解读变成画廊办展、推介艺术家的武器。

  在大环境下,真正有价值、值得称道的展览显得尤为突出。北京杰孚画廊5月的“达利作品展”、6月的“西班牙大师苏比拉克作品展”,重温经典,提倡艺术家少一些浮躁气、多一些理智才能完成好的作品。只有真正怀着一种严肃、负责的心态去策划当代艺术的各种展览,我们才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多病”莫高窟:百年内面临消失
·下一篇文章:庄浪县大力发展书画产业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bolan/07726828425CCCIB72D8KD147D1CE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