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早报  文章作者:佚名

  敦煌百年,百年敦煌。当社会各界在为敦煌发现百年欢庆时,“多病”的莫高窟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窟内过半有壁画的洞窟遭遇病害。敦煌研究院此前一份《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及崖面崩塌原因探讨》报告也披露,近年来,莫高窟外部的北区洞窟及所在崖体崩塌严重,有人曾断言,如果不对莫高窟加以有效保护,50年或者100年内,它就会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敦煌石窟内的彩塑佛像是用泥土、麦草和木头作材料制成的,壁画的颜料主要是矿物质。按照自然规律,这些东西都会慢慢衰亡,敦煌地处戈壁滩之中,虽然干燥的环境使艺术瑰宝得以保存下来,但风沙等恶劣气候也对石窟造成了破坏。

  目前,敦煌莫高窟需要马上抢修的壁画,以12个修复人员计算,需要修上10年,“现在的修复只能是救火队式的,哪儿情况严重修哪儿。”

  最大威胁是风沙

  被称为“敦煌女儿”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此前说:“从内心来说,我希望敦煌石窟万寿无疆,也曾经想过,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没有可能做到这一点。但物质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人一样,它总是要死的。”

  有关人士拿1908年在莫高窟285窟拍摄的壁画,与2004年拍摄的相同画面比较。时隔近100年后,该壁画更加残破不堪。据敦煌研究院汪万福介绍,风沙严重威胁着莫高窟的安全,1980年代以前。窟区每年要清理的沙子就达3000立方米到4000立方米。

  敦煌研究院专家分析,莫高窟现面临着几大危害,一是积沙,一是风蚀,一是风沙尘。据不完全统计,莫高窟现存有壁画或彩塑的492个洞窟中,已有250多个洞窟、4000多平方米壁画出现起甲、空鼓、变色等病害,而这些病害都与风沙有一定关系。

  “莫高”突厥语为“神圣”之意,而作为“圣地”的莫高窟,起初沙害并不明显。元明以后,世家大族陆续搬离了敦煌,洞窟里才开始堆积起沙子。到清朝末年,莫高窟已变得残破,后来引起轰动的莫高窟藏经洞,便是王道士在清理窟内积沙时无意间发现的。
  事实上,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人们尝试用各种办法阻挡风沙。先是在崖面上方修了道防沙墙,但收效甚微,之后又在崖顶挖了防沙沟,不久也被沙子填平了。近年来,敦煌在鸣沙山种植草方格,终于把沙子牢牢固定在了原地。接着又营造两公里防护林带,小气候得到调节。汪万福表示,此防护体系建立后,进入窟区的沙子减少80%以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莫高窟面临的危机已彻底化解。

  游人过多导致“皮肤病”

  汪万福介绍说,近年来游客数量急剧增加,给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游客进入洞窟带来温度、湿度改变,会对壁画产生影响。敦煌研究院利用现代科技及临摹手段,将代表性的洞窟复制出来,是对莫高窟的抢救和保护。

  粗略计算,石窟日均访客人次一般应在2000人次以下,达6000人次就难以承受。近年来,每年到敦煌旅游的人次都在60万以上,石窟面临着超负荷接待的局面,始终处于长时间不能恢复的“疲劳”状态。“过多的游人带来过多的二氧化碳及水分是造成壁画‘皮肤病’的主因。”樊锦诗院长说。

  据悉,为了让世界了解敦煌,北京将在明年举办大规模敦煌艺术展览,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将一睹这座丝路名窟的风采。

  “肿瘤”—————空鼓

  “空鼓”指壁画地仗层与洞窟石壁局部分离,它是莫高窟壁画最危险、损害最大的疾患。

  “牛皮癣”—————起甲

  “起甲”是指壁画白粉层及其上的颜料层发生龟裂,进而成鳞片状卷翘,甚至脱落。起甲后的壁画给人的感觉是得了牛皮癣。

  “皮肤癌”—————酥碱

  敦煌莫高窟保存的壁画,一半以上患有壁画“癌症”之称的酥碱病。酥碱从窟脚向上侵蚀,上面的壁画也就无所依托而脱落。


·上一篇文章:西洋镜里看博览 “海派艺术”你真的懂了吗?
·下一篇文章:庄浪县大力发展书画产业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bolan/0772682745J050AD40972AF7BK2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