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章作者:佚名
版画:在欧美是市场最大的画种 版画最早出现于中国的后汉时期,伴随中国印刷术的诞生而诞生,其中的图像印刷就是最初的版画雏形。此后的几百年里,伴随中国印刷术、造纸术的传播,世界各国相继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版画。 从出现之初,版画就以它特有的优势——可复制性而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并成为人类文明早期发展最快的画种,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语言。直到今天,版画在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一直都是最受欢迎和销量最好的画种。 中国:版画与国画油画曾三分天下 在中国,上世纪30年代初,鲁迅先生在上海创建木刻讲习会,催生了中国现代版画。在那个战乱、动荡的特殊历史环境中,版画被称为“匕首”,起到了别的画种所难以达到的社会作用。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版画真正走向成熟,形成了具有个人风格的版画家以及版画群体、流派,涌现了诸多经典作品。文革期间,版画又成为政治运动的宣传工具,达到在中国艺术史上的空前繁荣。可以说,在这40年里版画取得了在中国现代画坛与国画、油画一起三足鼎立的地位,培养和造就了中国艺术史的几代版画家。 艺术市场崛起版画却走向边缘 然而,这种“繁荣”和“活跃”实际上与市场并无关系。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版画市场仍是一片空白。直到2003年11月,国内第一个版画专场——广州嘉德举行的《1940-2003中国版画典集》专场拍卖,多个版种的200件版画作品上拍,55%成交,成交总额达134.2万元,无疑为中国版画市场开了一个轰动性的好头。第二年,广州嘉德冬季拍卖会上再次推出“版画·新中国连环画原稿”拍卖专场,孙滋溪的《小八路》成交价达22万元。这两场版画专场拍卖的成功推出,引来此后诸多拍卖公司纷纷推出版画,藏家们也开始关注版画的市场走向。
复制版画蚕食原创版画市场 当代艺术火爆后,版画却遭遇了另类的“红火”,许多名家诸如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等的作品用丝网印刷等版画技术来复制,拍卖场上也出现了这一类复制版画作品,受到买家的追捧,几年里已经从最初的几千元人民币涨到数万美元的价格,个别的作品组合甚至排出了逾百万元人民币的天价。 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原创版画市场低迷,许多人归咎于版画的复数性,其实,正是那种复数性带来的复制性,得以让复制版画满足收藏和投资群体的市场需求,成为一时之选。可见,版画不是因为其复数性而没有市场,反过来看,名家名作的复制版画虽然受到追捧,但却是供需脱节、市场价值混沌时期的暂时现象,并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西方的名家版画是原创版画 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版画的复数性,在国外人们通常是从购买版画开始收藏的。版画的低价位可以让初涉其间的人们练手,版画品种的丰富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审美情趣,而版画尤其是套色版画较强的装饰性满足了现代家居的现实需求,实现了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完美统一,对于家居的装饰性更是其在西方艺术品市场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同时,在西方版画在所有的艺术投资品大类中又是最具增值潜力的品种之一。他们也有许多名家的版画,但都是那些名家亲自刻版制作的原创版画,而非今天流行于中国拍场的复制版画。由于大师的原作价格动则几十万,几百万美元,甚至数千万美元。因此,许多普遍投资者都选择这些大师的版画作品进行投资。这些版画印数有限,近年来升值幅度非常大。
张广慧《情人节之二》
贺昆《古道风韵之大红墙外马蹄声》
唐承华《冬至NO.1》
周吉荣《城市—夕阳下的等待》
2005年是国内版画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那年11月北京华辰秋拍名为“历史的主题”专场拍卖上,黄永玉的经典木刻版画《周恩来总理》以17.6万元成交,成为该专场拍卖的最高价。2006年5月广州嘉德夏季拍卖,应天齐的《西递村系列》以19.2万元成,时隔几个月后在北京翰海秋拍会上,还是应天齐的《西递村系列》,共38幅,以101.2万元成交,再次刷新了国内版画拍卖的纪录。另外,还有北京中鸿信、中诚信和浙江盘龙等各大拍场也都推出了版画作品。然而,这样的成绩与中国传统书画以及油画市场的火爆比起来,相差甚远。在拍卖场上,版画往往像一个旁听生一样被随便地塞进中国画、古籍善本或者西画专场,没有固定的位置。另一方面,中国当代版画家们也鲜少将作品送入拍卖行,因为价格还不如藏家私下的出价。
·上一篇文章:陈风雷:与书画藏家心态有关 北方买家为收藏
·下一篇文章:蜂拥入市探水深 金融大军“掘金”的另类投资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arttz/0842991041E06I7FAG1HD86J9KJB9.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
佚名 | |
马健 | |
王佶敏 | |
佚名 | |
王珂 | |
侯江 | |
许茹 | |
刘晓丹 | |
牟建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