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视窗  文章作者:张丁、戴莹

    人民网·天津视窗4月24日讯:2006年的中国书画市场,在经历了前一阶段的炽热之后,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盘整时期。2007年新年伊始,中国书画市场的整体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上拍拍品的数量锐减,高价位拍品屈指可数,拍品估价也较往年下调。许多人对此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甚至有人担心中国书画市场会不会步"邮市"后尘,一蹶不振。为此,本刊独家专访了拍卖机构、画廊负责人、书画收藏家、艺术评论家等有关人士,请他们为当前的中国书画市场把脉、开方,期望能给您的收藏与投资带来参考。

    成也拍卖 败也拍卖

    刘文杰,北京职业书画收藏家。自幼受父亲影响收藏书画,收藏有石涛、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溥儒、李可染、吴作人、黄胄等众多名家的精品。他经常出入于海内外各大拍卖会,对当前的书画市场了如指掌。

    现状一:精品难觅,难聚买家人气

    在刘文杰朴素却不失风雅的客厅里,我们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收藏家。他为人直率,身上带有几分豪气,言谈举止非常随意。采访一开始他就开门见山的对记者说,"我这次想谈谈中国书画市场",目前中国书画市场持续低迷,而且十分混乱,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赝品充斥书画市场,精品难觅。

    他指着书架上厚厚的一叠拍卖公司图录告诉记者,"从表面上看,书画市场并没有收缩,拍卖公司的画册做得一本比一本厚,但是翻一翻里面,能买的没几张,可以这样说,一百张里面能挑出几张就不错了"。

    在这种状况下,"当买家盘点自己的收藏品时,发现大部分是伪作,不但得不到美的享受,反而对自己的热情和信心起了极大的摧残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书画市场日益冷清。真正有好东西的藏家一看市场不景气,都不会把自己的藏品拿出来,导致市场上的精品越来越少,又给造假者和某些拍卖公司以可乘之机,"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在这个市场中,真正获利的是那些书画造假者,"在这个里面已经不能用有利可图来形容了,应该是有暴利可图。你想想,造假字画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成本,但是拍价往往很高。据我所知,厉害的造假者一个月能赚七、八十万。"在造假者获得暴利之后,他们会更猖狂,市场也就更混乱了。

    现状二:赝品充斥,拍卖行警钟长鸣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和关系,拍卖公司同样也有伪作在上拍",刘文杰反复跟记者强调,中国书画市场的现状和拍卖公司不无关系,他甚至认为二者的关系可以用"成也拍卖、败也拍卖"这八个字来形容。

    刘文杰向记者介绍,早期的中国书画都由国营商店经营,实行分类销售,并设有内柜。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拍卖公司的主导作用,中国艺术品市场从国营商店走向了市场化,并日益火爆,2005年更是攀升到巅峰。在这种情况下,某些拍卖公司为了追逐暴利,利用法律的缺陷,大量上拍赝品,直接影响了中国书画市场的发展。"有好东西的人一看现在价格便宜就不拿出来了,所以市场上的好东西越来越少,拍卖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又要完成拍卖,怎么办呢?只好拿赝品出来冒充,这样就导致大家对拍卖越来越失去信心"。

    拍卖界曾一度传言市面上有几万幅齐白石的作品,刘文杰随即从自己书柜里拿出一本1956年版的《齐白石作品选集》,逐字给记者解释齐白石《自序》中的一段话:"予少贫,为牧童,及木工一饱,无时而酷好文艺,为之八十余年,今将百岁矣。作画凡数千幅, 诗数千首,治印亦千余,……"他说,齐白石1956年时已96岁高龄,仅提到"作画凡数千幅",次年便去世了,由此推算,齐白石存世的真迹也不过一万余幅。除了这一万多幅真迹,剩下的应当都是假画,而这些伪作尚有大部分在拍卖公司上拍。刘文杰认为,某些拍卖公司这种只顾短线效益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终究会损害到自己的长远利益。目前书画市场已经很不景气了,"市场和买家应该共同给拍卖公司敲起警钟,还要经常敲,让他们认识到拍卖假画无异于'自杀',不要因为追逐暴利,伤害顾客,伤害自己。"
|<< << < 1 2 3 4 5 > >> >>|


·上一篇文章:齐白石等书画大家精品将现身河北省会拍卖会
·下一篇文章:济南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书画展征集作品通知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artpm/074258497F58JFC58F032CD0C42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