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烟草报社 文章作者:程玉芳
廖魁英在挥毫泼墨中享受着人生的乐趣。
画作:《夏日荷花》
书法作品:《七律·长征》
廖魁英是江西省南康市烟草专卖局的离休干部,今年已是80岁高龄。从小没怎么上过学的他,一生中勤学苦练,凭借顽强的毅力,在书画与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不少成绩。如今,他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东方书画协会会员、江西诗词学会会员、《华声文学》报特约编辑,已成为南康市的知名人士。7月1日,笔者前往拜访了廖魁英。
盛夏时节的南康,烈日炎炎,笔者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了廖魁英家。远远地,笔者就看见一位清瘦的老人站在烈日下等待着。“欢迎,欢迎。”还没到家门口,老人就迎了上来。耳聪目明、脚步轻盈的廖魁英怎么看都不像80岁的老人。
一进入他家,笔者马上被浓厚的书画氛围所吸引。他家的两个房间都是书画室,两张老式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书画,墙壁上挂满了作品,整个屋子仿佛一个书画的海洋。
笔者刚坐定,廖魁英就说道:“我请你看几样东西。”只见他敏捷地从书画室里搬出一摞摞书报和画册。原来,那都是他先后发表在《中国老年报》、《老年教育》、《草原文艺》等报刊上的200多幅书画和诗词作品,以及他写的《萍踪集》和《萍踪酬唱集》两本书。欣赏着廖魁英的作品,笔者与他聊起了他的学习经历。
少年时,廖魁英的家境十分贫寒,他7岁时就跟随父亲到附近的大余县、赣县等地淘钨沙。廖魁英从小就喜爱绘画,也非常有绘画天赋。8岁那年,他随母亲到外婆家玩,在外婆家客厅的墙壁上画了一条大草鱼。外婆看了,不但没有责备,反而还夸奖他画得好。还有一次,他跟随父亲在家乡河道上淘钨沙,大人们都在休息时,廖魁英就在沙滩上练习绘画。画来画去,竟从沙土中翻出一只甲鱼。现在,廖魁英回想起这件事情仍觉得十分有趣,还为其赋诗一首:“我绘沙滩远近闻,何曾料得出奇欣。画痕深处翻翻动,原是甲鱼近两斤。”
9岁时,廖魁英就开始绘画送人,成了当地闻名的“小画童”。12岁时,他又模仿别人厅堂里的观音像,绘了一幅6米多长的大观音像,挂在了自家的厅堂里,受到了街坊邻居的称赞。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到赣州招生,廖魁英踊跃报名进了学校,参了军。就这样,廖魁英背起行囊,穿上军装随军南下。当部队到达广东韶关时,已经赤脚行军两天两夜的廖魁英两只脚上全起了血泡。在行军过程中,他把看书学习当做了休息的一种方式,并写下诗一首:“晓月随师行,夕阳同下山。行军鞋已破,赤脚过韶关。”当部队到达广西百色时恰逢除夕,战士们用盐水蘸辣椒粉下饭过了一个真正“革命化”的春节。廖魁英哼着革命歌曲,有感而发,又写了一首诗:“轻寒除夕桂西天,初一拾柴峭壁前。盐水还添辣椒粉,军歌声里过新年。”
1968年,廖魁英转业到家乡工作。工作期间,他依旧不停地作诗、绘画。离休后,他进入南康市老年大学,坚持学习诗词和书画。廖魁英告诉笔者:“陆游有句诗是‘读书有味忘身老’,借用一下,我是‘学习有味忘身老’。”在老年大学里,廖魁英如鱼得水,先后学习了隶书、柳体、颜体和魏碑,还参加过写生、国画学习班。在不断的学习中,他把自己学习书画的经验总结为:“学进去,走出来。”即学习书画必须先临摹,然后再结合自己的喜爱而创新,不能墨守成规。
只要谈到书画,廖魁英总有说不完的话,更有许多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他认为,书法创新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创新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否则就没有意义;二是要符合字理,即笔
·上一篇文章:汤加丽:让美丽更勇敢 秀玉体风情诱惑(图)
·下一篇文章:诗文书画勾勒岁月缤纷 赵忠祥自评绘画一品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rensheng/0771274218CG76IK4J3K223BB9DICC.htm
相关内容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