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外滩画报  文章作者:刘莉芳

 毕加索 

    毕加索在将近67岁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陶瓷作品。他的美名和权威使其陶瓷作品取得了美学成就和名声,并被摆在他创作的所有艺术品之列。8月29日至10月31日,毕加索的28件陶瓷作品、10幅蚀刻画和6本插画书,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展出,其中的陶瓷作品均是首次来华。

    毕加索一生创作风格多变,创作时期可以划分为7个之多。有个简单的划分方法,就是用他令人眼花缭乱的私生活来分。毕加索本人也认可这种分法,他说过:“你猜我为什么把我做的一切都标明日期?因为光认识艺术家的作品还不够,人们必须知道他何时、为什么、在何种条件下创作。”很多传记作家都愿意根据毕加索的情人更替,来梳理他的作品。

    毕加索和初恋情人在一起时,他的画风明快,阴郁冷酷的蓝色调让位给了温柔的粉红色,这就是持续了一年的“粉红色时期”。在多拉的陪伴下,他完成了自己的名作《格尔尼卡》。在弗朗索娃的相伴下,他对风景画、静物画产生兴趣。1947年,他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创作领域—陶瓷,并创作了3000多件陶瓷作品,直接影响了现代陶艺的发展。

    毕加索的陶瓷作品大部分都得以传世,不过很少来中国展出,中国观众熟知其绘画,却不了解他的陶瓷。近年,毕加索的儿子Claude先后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了父亲的大型陶瓷展。8月29日至10月31日,毕加索的28件陶瓷作品、10幅蚀刻画和6本插画书,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展出。这些陶瓷作品均是首次来华,创作年代从1947年延续至1969年,展现了毕加索从不精陶艺、在平面上作画,到略通技术、在立体的罐子瓶子上作画,直至精通技术、自己烧陶的整个发展过程。

    策展人多洛莉丝·杜兰·乌卡尔是毕加索专家,大学专业就是西班牙20世纪艺术。“大学期间,我实地去了法国南部的瓦洛里斯,参观了毕加索的陶器作坊。还去了毕加索的故乡马拉加,去了马略卡岛,拜访欧洲最重要的毕加索陶瓷收藏者佩德罗·A·塞拉先生。”

 

    当毕加索博物馆基金会、马德里艺术圈、维也纳塞万提斯学院和罗马维南佐·罗切蒂博物馆基金会等权威艺术机构要举办毕加索展览时,多洛莉丝是不二的策展人选,可见其在欧洲毕加索研究领域的地位。她撰写的毕加索论文,被帕尔玛现当代美术馆收为永久藏品。

    多洛莉丝将此次展览命名为“材质的诗歌”。她说:“毕加索的选材非常贴近大自然。泥土、水、火,到了他的手里都是艺术的表达方式。他对材料的选择是开放的。我希望观众能用诗化的方式理解毕加索”。展览开幕前夕,多洛莉丝在布展现场接受了本报专访。

    毕加索的“弗朗索娃时期”

    1946年7月26日,毕加索和情人弗朗索娃来到法国南部的小镇瓦洛里斯。瓦洛里斯是个海边小镇,坐落在连绵起伏的山丘上。

    那年毕加索65岁,弗朗索娃25岁。3年前,毕加索和前女友多拉吃饭时,赫然发现餐厅里有个美得惊心动魄的女人。就像当年在咖啡馆认识多拉一样,毕加索抛下身边的多拉,端了一盘樱桃到弗朗索娃面前,邀请她来自己的画室看看。

    经过3年的追逐,1946年弗朗索娃接受了毕加索的追求。在很多国外出版的毕加索大事记中,这一段都被记录在案:3月4日至4月12日,与弗朗索娃在Pour Toi别墅的印刷商保罗·福尔家中小聚。拜访亨利·马蒂斯。回巴黎的路上,弗朗索娃成了毕加索的情人。7月14日至7月26日,毕加索与弗朗索娃在给多拉买的房子里共度时光。

    瓦洛里斯就是毕加索和弗朗索娃的度假地,这是个拥有制陶业传统的小镇。弗朗索娃在日后出版的回忆录《我和毕加索的生活》中写道,当时他们在海边晒太阳,有朋友邀请他们去逛附近小村里正在举行的手工艺集市。毕加索在集市上随手用陶瓷捏了几个小玩意。当天,他们认识了乔治和苏珊·哈米耶夫妇,他们在当地主持着一间著名的玛都拉陶瓷工作坊。哈米耶夫妇慷慨地让毕加索使用他们的作坊,还把粘土和搪瓷制作的知识教给毕加索。

    次年,毕加索就和哈米耶夫妇一起工作。在将近67岁时,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陶瓷作品。

    “毕加索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对他来说,生活就是一段探索、冒险的经历。”多洛莉丝说,“当时,他不仅局限在陶瓷上绘画,而且更多地研究陶瓷工艺,为了突破,他开始全方位学习陶艺。”1949年,毕加索在当地一家香水工厂里成立了自己的陶瓷作坊,一直到1954年,那是他在瓦洛里斯创作瓷器最紧凑的阶段,创作了2000多件作品。多洛莉丝和哈米耶夫妇的儿子有过接触,还拜访过毕加索生前好友耶鲁萨加德。“耶鲁萨加德是一个著名的塑陶工匠,当时,他在玛都拉陶瓷工作坊里干活。毕加索经常在凌晨两三点敲门把他喊起来,兴奋地告诉他,他刚想到一种塑陶的形状,请他帮忙,赶紧做出来。”

    “毕加索不断试验,试验钴蓝色、铜绿色、紫罗兰色和品种繁多的珐琅。还创造了新的雕刻、绘画方式。除了用车床加工罐子,他对切割以及在坯泥上直接塑形产生了兴趣,因为坯泥的自由形状会决定作品的效果。毕加索把在《亚威农少女》的绘画技法用到陶艺上,用新鲜的坯泥进行创作。”依着自己一贯的自由风格,毕加索把一系列细颈酒罐变成迷人的女性形象,在陶盘上绘制各种脸谱,还制作了一系列动物形象的陶模。

    由于毕加索的到来,寂静的小镇顿时沸腾起来。“无论是否希望如此,毕加索身处的市场游戏规则,阻碍了让不常接触艺术或不太富裕的公众接触艺术这一设想的实现。”多洛莉丝说,“19世纪后期的‘工艺美术运动’最终使生产价格上涨,由此,使公众接触艺术的这个设想未能在实践中得到巩固。而毕加索,虽然他一开始去拜访哈米耶夫妇时避开了公众的关注,但他的盛名和权威使作品取得了美学成就和名声,他的陶瓷作品被追捧,并且与他创作的其他艺术品同列。此外,众多年轻或成名的艺术家开始效仿他的陶瓷创作。可以说,从40年代中期起,毕加索的陶瓷创作开启了他艺术生涯的一个复兴时期。”1953年,弗朗索娃离开毕加索,毕加索又爱上陶瓷作坊主的侄女。直到他去世,都没有停止过陶瓷创作。

    如今,毕加索的陶瓷作品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其中,欧洲最大的收藏者是西班牙的塞拉先生。他在写给展览的致辞中说起一段旧事:20多年前,加利福尼亚商人劳伊斯·施托姆(Lois Strom)要回洛杉矶,临行前,向塞拉展示了一件毕加索的陶瓷作品。“我得承认自己之前从来没有为毕加索的陶瓷艺术所折服。”施托姆请塞拉买下它,因为他要回洛杉矶,带着陶瓷很麻烦。看在友情的份上,塞拉买下了陶瓷,并从此开始收藏毕加索陶瓷。此次展览的一部分展品,就来自塞拉的150多件私人收藏。

    创造成功的是大师,而不是专业“毫无疑问,毕加索不是制陶技师,他在陶瓷制作方面并非专业。但他把精湛的艺术创作技巧运用到了对陶瓷的塑造和美化中。”多洛莉丝说,“就像在其他方面一样,毕加索的热情又一次决定了他的风格,带动了他的艺术创作,并且创作出大量成功的、有趣的作品。”

    刚开始创作陶器时,毕加索不懂制陶技术,只能在现成的盘子上泼墨。这是他的“平面时期”。但他高超的绘画和雕塑功底,很快显示在他的陶瓷创作上。此次展览的展品中,有一件名为“4条彩色鱼”的盘子,上面画着4条蓝、黄、红色的鱼,这是当时的陶瓷作坊里比较常用的颜色。地中海一带常见的盘子大多是大盘子,边沿宽,盘底深,毕加索就喜欢用这种盘子进行创作。另一件名为《斗牛竞技场》的作品,毕加索把盘中央当作竞技场,盘沿画成竞技场的看台,一个个看台上的脑袋围成一圈。而在《风景》中,他又把盘沿处理成了画框。

    毕加索初期的陶瓷创作,基本上停留在把盘子当画布的阶段,创作主题和他的画作的主题是相通的,比如农牧之神、女人、斗牛、鸽子等。特别是作为“和平鸽之父”,此次有两件毕加索的“鸽子”陶瓷展出。一件神态安详,另一件则是乱草堆上毛发凌乱的鸽子。

    到了陶瓷创作的第二阶段,毕加索开始逐步突破平面,转向立体作品。他在传统瓷器的基础上,尝试对瓷器的瓶颈、把手等做些小小的改动,甚至对罐子本身的形状进行修改,再在上面画画。

    《罐中罐》属于第二阶段的作品,它的改动很简单,只是毕加索开的一个小玩笑——在罐身上画了一个小罐子。而在《女人脸》和《大胡子之妻》中,毕加索利用罐子原来的形状,把罐子的前面画成女人的脸,罐把则是女人高高梳起的辫子。陶瓷上的女人和毕加索画中的女人一样,都不是写实风格的,而是以立体派的技法,将女人的五官重新安排,同时呈现一张脸的正面、侧面和背面。

    多洛莉丝说,从美学角度看,《女人脸》是她最喜欢的一件作品,而从技术层面看,《猫头鹰》是她最喜欢的一件作品。《猫头鹰》是毕加索陶瓷创作第三阶段的代表作。在这个阶段,毕加索开始自己烧制陶瓷,进行真正的陶瓷创作。《猫头鹰》被摆在展厅门口最显眼处,凸起的肚子、尖锐的嘴巴、后摆的翅膀,整个器皿都被烧成猫头鹰的形状,看起来就像是一尊猫头鹰的雕塑。“它把毕加索一直以来从事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等,与陶瓷融为一体,是全新的作品”。

    多洛莉丝介绍说,猫头鹰是毕加索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一天晚上,弗朗索娃和毕加索在回家路上,发现一只受伤的猫头鹰,就把它带回家。伤好后,这只猫头鹰一直留在毕加索的家里。”  


·上一篇文章:发现“画中画” 梵高《草地》下面“藏女人”
·下一篇文章:认识文森特•梵高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gwart/089292711K7JI318J7EIHDKF8J8J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