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  文章作者:范昕

  记者 范昕

  6月2日晚,吴冠中巨幅水墨《狮子林》在北京的嘉德春拍“大观”夜场上以逾1.4亿元成交,创下吴冠中国画最高拍价纪录,再度引发人们对这位艺术名家的高度关注。

  今年,全国各地多家艺术机构纷纷推出吴冠中回顾特展、专场或活动,致敬这位融贯中西的艺术名家。近年来,人们熟悉的,是吴冠中在拍卖市场缔造的一个又一个天价传奇;事实上,吴冠中在国画的当代化与油画的民族化上不断超越自己的探索与创新,以及这种探索所来源于的“风筝不断线”的思想感情,才真正值得人们铭记。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看来,这是一根连着传统、紧系着生活的乡愁之线。

  狮子林题材可谓吴冠中“风筝不断线”艺术理念的最好诠释

  “风筝不断线”是吴冠中上世纪80年代前后提出的艺术理念,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看上去,这是关于“形式美”与“抽象美”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阐述;这种理念实则强调的是,艺术创作再怎么创新,再怎么放飞自我,都不能远离现实生活。在吴冠中看来,抽象绘画就像放风筝,风筝是作品,是“从生活中来的素材和感受,被作者用减法、除法或别的法”抽象成的某一种艺术形式,而观众是天空。要让风筝飞上天空,艺术家手中“须有一线联系着作品与生活中的源头”。只有“风筝不断线”,艺术才有根基,才能保持与观众的交流。

  吴冠中生平最重要的艺术创作之一狮子林题材,描绘苏州四大园林之一狮子林的风景,就可谓“风筝不断线”理论的发源地以及最好的诠释。吴冠中曾说“苏州狮子林其实是抽象雕塑馆”,因而他如是描述这一题材的画作:“画面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积表现的是石头,亦即点、线、面之抽象构成,是抽象画。我在石群下边引入水与游鱼,石群高处嵌入廊与亭,一目了然,便是园林了。”狮子林题材被认为是代表吴冠中艺术生涯承前启后的重要杰作,囊括了他对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所有的理解和阐释。从《狮子林》开始,吴冠中以点、线、面表现山川风景的个人画风得以形成,他也由此进入艺术神游的自由王国。此次亮相拍场的这幅《狮子林》高1.44米、宽2.97米,是吴冠中1988年创作的。2011年这幅作品就曾于保利春拍拍出1.15亿元,引起不小的轰动。另一幅更为经典的《狮子林》收藏在中华艺术宫,那是吴冠中1983年的作品,高1.73米,宽2.9米。

  从吴冠中的《狮子林》,人们能看到什么?有意思的是,此次《狮子林》拍卖之前,拍卖方曾走访建筑、音乐等不同艺术领域的名家,探寻他们眼中的吴冠中。其中日本建筑名家隈研吾坦言:“狮子林中大自然仿佛无人存在的极简被表现出来了。这让我对庭院也有了新的想法。”92岁的歌唱家郭淑珍则说:“我看到《狮子林》里有十个眼睛。我觉得吴冠中先生就是想告诉我们要看这个世界,眼睛是很重要的。但‘眼睛’不是很随意的画,而是先有思想和情感这样的意图再去创作的。创作很流畅,过程可能花不了很多时间,但思考的时间一定是足够的。”

  作品中与江东父老的交流,与生活相连的情感,是万万断不得的

  今年一年,全国各地将以多达十来个特展、专场等活动致敬吴冠中:“风筝不断线——纪念吴冠中诞辰一百周年作品展”前不久于中国美术馆举办,共展出中国美术馆以及清华大学收藏的58件吴冠中作品;北京保利拍卖策划了“风筝不断线——吴冠中百年诞辰收藏大展”的全国巡展,从全球范围征集了30多件吴冠中作品;北京荣宝斋刚刚举办了“自家江山——吴冠中诞辰100周年作品展”……而中华艺术宫则是海内外收藏吴冠中作品最为丰富和最为完整的艺术机构——吴冠中总计110件作品捐赠给了这里,或许中华艺术宫的吴冠中相关展览最令人期待。

  吴冠中曾先后三次亲自向中华艺术宫的前身——上海美术馆捐赠了自己的87件精品,分别在2005年、2008年、2009年。2012年,他的长子吴可雨代父亲再次向上海美术馆捐赠了家中“压箱底”的23件吴冠中代表作,不仅填补上海美术馆馆藏吴冠中作品在创作年代上的空白,也填补了馆藏吴冠中作品在创作样式上的缺失。吴冠中视自己的作品如“儿女”,晚年想为他们找个好归宿。2008年,吴冠中一口气向上海美术馆捐赠了66件代表作,包括《鲁迅故乡》等30件油画、《狮子林》等36件彩墨画,涵盖自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的不同创作时期。这是吴冠中毕生历次捐赠中数量最多的一次,也是最具有系统的一次。这样一批捐赠物,则是他一直留在身边的东西,此前许多人表示想买,但他执意不卖。至于为什么选上海的美术馆?吴冠中曾坦言:“上海是座中西交融的城市,这与我的画风颇为类似。”

  “吴冠中先生为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贡献的不仅仅是具有中国美学品质的新的绘画样式,还有他的敏锐直率的艺术观点。我们在欣赏和享受他的作品时,能够感知到一颗穷其一生对中国艺术发展不懈创造和探索的心灵。”曾撰写过《不负丹青——吴冠中艺术评传》一书的艺评家、上海油画雕塑院理论研究室主任江梅告诉记者。除了1980年代吴冠中著名的“风筝不断线”理论外,江梅还举例,吴冠中在1990年代针对国画界一些唯笔墨论者提出的“笔墨等于零”观点同样振聋发聩。吴冠中所指的是,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感到油画山穷时换用水墨,然而水墨又有面临水尽时,便回头再爬油彩之坡。七十年代前基本走陆地,八十年代以水路为主,到九十年代,油画的分量又渐加重,水路陆路还得交替前进。水陆兼程,辛辛苦苦赶什么路,往哪里去?愿作品能诉说赶路人的苦难与欢乐!”吴冠中曾在2004年为文汇报撰写散文《这情,万万断不得》,文中道尽自己几十年来的创作真谛。上世纪80年代后,当吴冠中的作品多次在海外展出时,他其实听到了这样一种反应,认可作品,但也说如割断“风筝不断线”的线,当更纯,境界更高。“我认真考虑过这严峻的问题,如断了线,便断了与江东父老的交流,但线应改细,更隐,今天可用遥控了,但这情,是万万断不得的。”最终他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上一篇文章:从“火起来”到“活起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相关负责人解读春节“博物馆热”现象
·下一篇文章:艺术的实体化:北欧设计的奇幻之旅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guancha/19610810241FC83K457HJ9HC68KA1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