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章作者:郭 佳 张 薇
日前,《关于推进国有博物馆对口支援民办博物馆工作的意见》已由国家文物局正式下发,国有博物馆对口支援民办博物馆工作全面启动。 近年来,伴随着民间收藏热,中国各地民办博物馆勃然兴起。然而,许多民办博物馆运营并不顺利,普遍面临资金短缺、参观者少等现实困难,始终在窘境中努力探索新的运营方式。 “收藏史上前所未有的机遇” 民办博物馆的历史其实可追溯到1905年著名实业家张謇所办的南通博物苑,这座在国难当头成立的博物馆也是历史上中国人筹办的第一座博物馆。从此,原先只珍藏于皇家宫廷和私人宅院的藏品得以出现在公众面前,开启了私人藏品公共化的先河。 如今,我国的民办博物馆已经达到500多家,考虑到很多私人设立的民办博物馆并未在相关部门登记注册,真实的数字或许要大很多。今天,这些博物馆正以自己的理念探索办馆之路,以求最大化地服务于公众。 一直致力于保护民间文化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说,民办博物馆的蓬勃发展与我们数千年农耕社会所积累起来的丰富文化财富密切相关,今天在民办博物馆中看到的很多藏品,其实就是以前老百姓家里的东西。 “最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市场的需求,很多人先是卖家里的细软,而后是插屏、瓷器、字画等,之后就是家具,最后就是一些建筑构件,比如花窗等,直到最后房子都拆掉,这就导致民间文化大量地闯入文物市场。”冯骥才回忆说,从我国的收藏史上讲,从来没有过这么一个机遇,使这些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如此集中地流向市场。 来自民间的创造性力量 在此背景下,民间手头富裕的人们便依靠个人力量在市场上淘到了一些宝贝,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便萌生了展示这些藏品、开办博物馆的想法。 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馆长李宝宗便是这其中的一员,作为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他把办企业赚来的钱搞了收藏,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小有成果,就联合其他3位股东,将大家的藏品集中起来,办了现在的博物馆。 像李宝宗一样抓住历史机遇的人还有很多,其中的代表便是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的馆长马未都,在回顾他的收藏史时,他觉得捡的最大的漏其实正是“时代的漏”。 民间收藏热的兴起,使各地民办博物馆快速增多,多种多样的主题与展览方式,显示了来自民间的创造性力量。 对于这样的一个群体,冯骥才表示出支持的态度:“花费几十年的精力,把自己的钱财全拿出来买这些东西,他们热心于文化,热爱这些东西,并且希望将自己的藏品公之于众,与大家分享,这是一件好事,是国家非常好的文化资源,为什么不去利用呢?” 政府助力共同建设民办博物馆 然而,尽管我国一直重视民办博物馆的发展,2010年1月还曾由国家文物局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但由于各地落实程度的不同,许多民办博物馆因缺乏资金支持而生存艰难。 在冯骥才看来,在民办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扶植很重要。他以坐落于苏州村落中一座以古代灯为主题的博物馆筹建为例:“这个传统村落本身的历史建筑与村落水乡的风格很好,但是因为年代久了,里边有些内涵需要补充。而北京的一个学者专门收集历代的灯,但没有能力去筹办一个类似的博物馆,于是,当地政府就和他联系,并给了他一个气氛贴合的传统院落,将他的灯全部放进去,做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古代灯博物馆。” “如此一来,地方政府丰富了本地的旅游资源,而那位集多年心血收集古代灯的学者也终于给自己的心头爱物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展示空间,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了文化所散发出的魅力。”冯骥才说。 冯骥才还列举了宁波鄞州的例子——当地政府为一批民办博物馆专门建了一条博物馆街,形成了一个包括陶瓷、草编、民居等在内的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群。在他看来,这样的做法也不失为政府扶植的较好案例。 ·上一篇文章:不遏止画家工作室无序乱象 画坛就不会安宁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下一篇文章:评论:奉劝书画“大师”忽悠分寸需拿捏
http://www.o83.com/news/guancha/13771717D7EBDF14FJ01A2751H09.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