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连晚报  文章作者:张明春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书法家刘恒今日做客白云书院传统文化论坛
当代书家笑谈书法逸事
■本报记者 张明春
     今天上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书法家刘恒将在白云书院传统文化论坛上跟大家聊聊清代的书法。日前,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这位大家,受益匪浅。
   书法家毕业于北大历史系
     书法家刘恒,字树恒,1959年生,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被分配到首都博物馆陈列部工作,1986年调中国书法家协会编辑部。
     刘恒说,他是拨乱反正后第二批大学生。说起他师字辈的人,刘恒说当时的北大历史系,宋史专家邓广铭、史学大家周一良都是。
     刘恒真正热爱并钻研写字,是从上大学的时候开始。当时主要是自学,在当时的北大,同学们“为天下师”的理想主义色彩还很浓,写字这种小事,恐怕不大入大多数同学的法眼。在临了很多帖子和碑之后,1983年,他的篆刻作品获得全国篆刻稿评比优秀作品奖,现在,他行草也写,篆刻也搞。书体上,刘恒受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的影响多些。
   专题讲述清代书法历程
     刘恒今天的讲座,讲的是清代书法发展历程。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并非因为刘恒在书法理论方面对清代书法研究最为深湛,而是因为他认为,清代书风影响深远,不仅横亘了民国,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刘恒说,从书法史上看,明代以行草为最佳,主要是秉承宋人书风,出现了董其昌、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等以行书和草书名世的书家。到了清代初年,书风仍旧延续明代,许多人推崇董其昌。到了清中期,人们的眼光更往上看了,书风陡然追求高古。这时候,古代的碑版大量出土,金石学由之兴起,篆书、隶书大热,被冷落了千年的隶书,这时候却成为人们临摹、创作的最重要书体之一。清中期,邓石如、阮元、包世臣等是倡导碑学的重要力量。咸丰后至清末,碑学尤为昌盛。先后有金农、康有为、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成功完成了变革创新,至此碑学书派迅速发展,影响所及直至当代。 
     刘恒说:“这看起来是一股复古之风,实际上是一种发现和开拓。”书法一改过去的重重束缚之下的匠气,更注重真性情的书写。
     在书法理论上,有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以及成为晚清碑学理论总结的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说起《广艺舟双楫》,刘恒说,这里有个有意思的插曲——《广艺舟双楫》出书后,时人讥之说:“这应该叫‘单橹’啊,因为人家包世臣《艺舟双楫》不但论书,还说文呢,而这只论书。”所以,康有为曾一度把《广艺舟双楫》改名《书镜》。
   一语道破唐楷没落原因
     刘恒说,民国几十年,书法名家辈出,基本上还是延续清代的碑学风习。而目前,书法家中学碑的也越来越多。
     记者问:“有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写唐楷的越来越少了,很少能在书展上看到写唐楷的作品,而且似乎多数人学书的时候已经不再临唐楷,直接从隶书入手。这是为什么呢?”
     刘恒很肯定地说:“这是因为唐楷没有实用价值啊。它装饰性差,章法又太森严,人们学它,感觉束缚太多了,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心意,所以学的就少了。但现在也还有人在写唐楷。”


·上一篇文章:海派书画的韵致
·下一篇文章:2007中国当代艺术回眸 热门艺术事件酷评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guancha/07113184040JJ1J78GGFF7F4F64KJ9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