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早报 文章作者:佚名
今天的上海是一个幸运的城市,它经常会获得许多莫名所以的眷顾与意外的关爱。最近,上海美术馆获得了日本时代摄影画廊主人、摄影收藏家石原悦郎的大批世界摄影名作捐赠。毫无疑问,在国内美术馆尚无条件收藏世界摄影名作的情况下,石原捐赠的这批摄影作品,将使上海美术馆拥有在国内无可争议的世界摄影收藏的领先地位。 在今日世界摄影作品市场价格高企的情况下,这批捐赠的市场价值确实非同一般。中国的美术馆是否已经从硬件与软件方面作好了接受类似的大宗收藏的准备? 从硬件上说,比如容易变色的彩色摄影作品,国外美术馆已经采取了冷藏保存的方式。笔者今年10月间访问了芝加哥当代摄影馆,该馆拥有8500件摄影作品收藏,有特设的冷藏仓库保存彩色摄影作品。一般的黑白摄影作品,在收藏库内保持恒温恒湿也是作品保存的基本要求。照片裱褙材料的无酸化要求,国产照相材料目前无法达到,而进口此类材料则需要大量资金才能获得理想的材料。由于拥有相对较完整的摄影收藏,一个能够令捐赠者放心并鼓励潜在的收藏者继续跟进的做法是,在馆内设立永久摄影收藏的展示空间。但对经常为过多的商业展览而疲于奔命、展示空间不够(许多连美术收藏也没有常设的收藏展示空间)而苦恼的中国的美术馆来说,这是可能的吗?
除硬件之外,同样重要的是软件方面。这就包括了美术馆是否拥有从事摄影专业研究的人才的问题。一是保管摄影作品的专业人才,二是具有摄影史与摄影理论专业知识的人才。后者将担当起对于馆藏摄影作品展开研究与整理的任务,对藏品展开编目,出版有学术水准的藏品图录,同时构思策划具有学术水平的展览。一个珍贵的收藏,获得之后并不是转化为数字与数值,雪藏收库了之,而是应该开辟永久收藏的常设展示空间,以飨观众。不仅如此,在制度性地展示收藏的同时,也应该展开有变化的展示调整,会有一些有趣的主题性质的特展,以培养观众对于摄影的兴趣并增进对于摄影的知识,而这同时也是对于馆内专业人才(如果有的话)的展览策划才能的培养与训练。也许,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趁着获得这个数量可观的摄影收藏的机会,从馆中选择有意、有志从事摄影研究的人员,从整理这批收藏着手,通过熟悉这批摄影收藏而深入到对于摄影的学术研究中去,以期在将来成为专业人才。对藏品造册整理,使外界得知收藏整体情形,有利于推动对于摄影的学术研究,而且也是人才培养的一个方法。而学术研究也依赖这类文献。这是基础性的工作,否则外界无法获取有关信息,各种交流与研究无从展开,也无从说起“活用”藏品二字。而从美术馆发展的长远规划看,如果确实决心把摄影作为收藏方向之一,那么在此收藏的基础上,确定摄影收藏的长期规划,以此收藏为核心,逐步扩展充实,形成特色。这个摄影收藏规划,可以经过专家的讨论与论证,持之有恒地展开。 另外,一般来说,捐赠者也会对接受方有所要求,比如,出于文化普及与共享的考虑,此批作品即使受赠方拥有所有权,但如果有外界与同业出于文化普及的目的而非营利目的借展,可享受免费出借等条件。如果有这样的条件与承诺的话,也应该严格遵守。 总之,一个好的美术馆,当然拥有有特色的、品质高的收藏,并以其为自己的特色与亮点。但拥有高品质的艺术品收藏,并不只是为了炫耀,更不是深藏不露。尤其是公立美术馆,其运营与收藏经费以公帑充当,即使是来自私人的捐赠,一旦进入作为公立文化机构的美术馆,在入藏之后,也当是由美术馆以公帑尽保管与展示之责,有责任与义务整理,公开展示,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的建设与服务做出贡献。因此,如石原悦郎的这批世界摄影名作收藏捐赠及将来可能发生的类似捐赠,今后如何在美术馆的制度管理之下,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国的摄影文化教育做出贡献,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上海美术馆获赠的奈良原一高作品《两个垃圾桶》
石原悦郎捐赠的植田正治作品《沙丘》系列之一
·上一篇文章:“85新潮”双重意义 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思想启蒙
·下一篇文章:2007中国当代艺术回眸 热门艺术事件酷评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guancha/0711289229496I12D55BDEKD27I06B.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袁思陶 | |
佚名 | |
郭程 | |
佚名 | |
周玮 | |
王子铭、周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