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专家研讨“九艺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 6月12日,“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研讨活动由展览艺委会成员,几十位美术理论家、美术批评家到场,庞大的阵容以学术研讨的形式为此次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画上圆满的句号。
第九届艺术节堪称是改革开放以来美术界的一次盛会,九艺节中的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更是成为最受欢迎的环节之一。“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自2月底开始筹备,经过4个月时间的启动、制作方案,统一思路、创新办法、征稿展览、组织策划,在丰硕的成果背后,也总结出更为珍贵的经验。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的当下意义、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美术主体的建构、如何理解当代美术创作中的中国风格和时代标准、中国当代美术的海外推广策略以及中国写意精神的当代性价值5个议题,从学术构想、学术主题、组织机制、实施办法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会上,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作了总结发言,在祝贺展览圆满完成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提出在国画、油画、版画的基础上,未来的展览将更全面地涉及雕塑、书法篆刻、民间艺术,并进行海外推广计划。计划将由下半年开始,展览按作品类型进行分配为6项,分别在中国驻海外的12个文化中心举办,形成共计72展次,大力推进海外中国艺术文化知识的影响。同时,更重要的是中国自身美术发展工程的建设,做到全民普及的宣传,配合国家完成文化发展战略更快更好的推进。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此次展览较之往届在艺术节中的美术活动,不仅是规模扩大、层次提高,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文化部对于中国艺术节如何在新的形式下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人民,面向世界的一种姿态。对今后推动整个中国美术展览的研究、传播、交流等系统工程,确实有着十分实际的意义。而此次体现在展览作品和艺术家“选择”上的新尝试,其背后反映了深刻的学术主体的责任意识。他指出,经历了30多年“美雨欧风”的侵袭和曲折反复,中国文化应更具备清醒的主体意识,具备积极的建构性姿态。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指出,不必限制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发挥,而艺术家同时应画得更自由些,也就是提倡“轻松中有严肃,平淡中有庄重”,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为人民大众接受,才能走向国际。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在此次研讨会上提出,要重视跨文化语境,要有学术包容,并考虑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形式等美术海外推广的建议。比如重视对外美术教育、在孔子学院开展美术讲座等。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指出,无论展览怎么变化,鲜明的主题口号、沉潜的艺术心态,是伴美术发展的不二法则,也是对艺术家的时代要求。
本次研讨会持续了一天时间。与会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项展览与中国美协组织的全国美展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对于中国当代美术发展主体的建构,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研讨会是对“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的一次总结性研讨。与会专家通过此次研讨,普遍将眼光与问题放在了更长远的将来。这其中,展览定位、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美术主体的建构、中国当代美术海外推广,成为了此次研讨的中心。应该说,此次展览集中代表了中国风格与时代的声音,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文章:乌菲齐的“薄雾”触手可及
·下一篇文章:中国哈拉达斡尔族画家村揭牌并举办画展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cnart/107811107FK23E474035729DH32C7.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
袁思陶 | |
郭程 | |
佚名 | |
周玮 | |
刘晨 | |
王子铭、周玮 | |
周玮 | |
周玮 | |
周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