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证网  文章作者:李岩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竹里馆》用平淡无奇的笔调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也许你认为在现代生活中很难找到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其实不然,北京市昌平区上苑艺术家村的100多位艺术家就在民风淳朴的乡间过着这样悠然自得的生活。不过,与隐居山林的诗人所不同的是,这些艺术家们正在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以及先进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村子,这个曾经的“皇家园林”因为艺术家的入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艺术家“隐居”皇家园林

    上苑、下苑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唐开元25年,此地建燕洲古城,为契丹族厥稽部地;辽金时代兴建了双泉禅寺;明朝正统元年,朝廷大太监王承恩观其景色秀丽,御奏皇帝册封此地为皇家园林,明英宗朱祁镇赐名上苑、下苑。

    由于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房子的价格也相对比较便宜,且不会轻易被打扰,1995年以后,一批艺术家陆续来到了上苑村和下苑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这里山清水秀,北边是燕山,临京密饮水渠,对于艺术家们来讲简直是世外桃源。

    100多位艺术家入驻

    上苑艺术家村占地700亩,由4个村子组成,包括上苑村、下苑村、东新城村和秦家屯村,虽然艺术家最早入驻的是下苑村,但是整个艺术家村仍统称为上苑艺术家村。目前,共有画家、雕塑家、摄影家、作家、诗人和音乐人等100多位艺术家入驻上苑艺术家村,包括著名雕塑家钱绍武、田世信、孙家钵、吕本昌,著名批评家贾方舟、岛子,著名油画家杜健、尹戎生、玲子、奉家丽、李向明、邢正、李津、申伟光、贾向国、马保中、刘彦、刘亚民、李永齐、李天元等,著名摄影家高波,著名诗人王家新、孙文光,作家程小蓓,著名学者陈孚望等,其中有40多位是国家级艺术大师。而从艺术家的数量上来看,上苑村和下苑村的艺术家最多,共有80多位,东新城村有10多位,而秦家屯村则有6位。

    3年内建成艺术馆

    为了促进上苑艺术家村的发展,上下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于今年10月正式挂牌。公司负责人朱雪梅现在负责促进上苑艺术家村的发展,她表示,上苑艺术家村按照发展规划将分为艺术生产区、服装展卖区、动漫设计生产基地、摄影区和商业区等。由于上苑艺术家村的艺术家目前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展览,特别不方便。所以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引进五六家画廊,给艺术家提供一个公共展示的平台;并在3年内建成艺术馆,作为展览展示的平台,集中展示艺术家们的作品。新的艺术馆准备与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合作,建成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在保持高品位的同时,既能省钱又不失大气。

 

 


    下苑村全年租房收入近40万元

    下苑村村支书冯志广介绍,现在村里的村民通过租房、出售日常用品和到艺术家家里打工,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下苑村的房租大约是每个院子每年6000-8000元,整个村子每年的房租收入就能够达到30万-40万元,极大地提高了村民们的生活水平。现在村里有10多个小卖部、6个餐馆、4个美容理发店、3个服装加工店,还有一个医务室,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另外还有电脑维修、装裱店等。

    冯志广表示,下苑村发展“画家村”的优势,首先是入驻的都是知名艺术家,另外随着京承高速的通车,交通环境正在改善,居住环境也比较好。

    据了解,上苑艺术家村总面积为8000-9000亩,现在能用的却只有700亩。艺术家村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目前村里土地基本上都是归集体所有,国有土地少,如果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建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冯志广表示,如果把集体所有的土地征成国有土地,然后再规划成工业用地或建筑用地,就可以使用,不过这个程序相对繁琐。

    谈到税收,冯志广表示,画家现在基本上都是自产自销,他们的工作室虽然在这里,但是卖画或者卖作品的地方却在城里的画廊,所以村里的税收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怎么样能够给艺术家提供更好的交易平台,使这一部分税收能够交到村里,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水库工作人员引来首位艺术家

    著名画家、摄影家和建筑设计师汪建中是第一个在下苑村买房子成立工作室的艺术家。

    1994年,汪建中开车到了兴寿镇,在路边看到一个指示牌上写着“滑翔跳伞俱乐部”,他对滑翔跳伞特别感兴趣,于是就按照路牌指示的方向继续行驶,在行驶的过程中,路旁高大的白杨树以及眼前的桃峪口水库深深吸引了他。现在他仍清晰地记得当时桃峪口水库的碧波荡漾,还有一个欧洲风格的白色铁亭,整幅“画卷”正是他心中所向往的山水田园。汪建中到水库上坐船,向划船的师傅讲起了找房子建工作室的事,划船师傅向汪建中推荐了水库管理站一个住在下苑村的人,于是汪建中留下了BP机号希望能够在下苑村找到房子。

    很快,这位下苑村村民给汪建中找了一个占地不到1亩地的房子,汪建中觉得太小,就没有买;1995年,这位下苑村村民再次给汪建中介绍了一间房子,这间房子比较大,有将近150平方米,虽然房子主人声称“少5万元不卖”,但汪建中还是将其买了下来,因为他觉得这房子住着“舒服、阳光、通气”,随后他又花1万元买下了旁边一个院子。汪建中介绍,刚来时有3间北房,2间厢房,此外还有破厕所、破猪圈等。他把3间北房改造成了画室,然后拆了后墙延伸了屋内的空间。经过了自己动手改造和扩建,汪建中家的建筑面积现在已经有400多平方米。

    说到上苑艺术家村的变迁,汪建中说:“艺术家带给村民们的改变更多是观念上的。我到这里之后又陆续叫来了一些老师、同学和朋友,艺术家聚集的多了,村子的户容也发生了变化。农民们也开始模仿艺术家的房子修缮自己的房屋,厕所由之前建在街边现在也移至到了院内。”

    汪建中还介绍,在他家里工作的夫妇就是当地的村民,妻子在他家中做饭、清洁,丈夫帮忙建画室、干杂活,还跟着他学了一些技术,村里的画家有水暖、电器等的活都会叫上他。他们如今的生活比以前富裕多了。

    说到现在艺术家们最大的困难,汪建中说:“村里缺个大型展览馆作为展览展示的平台,平时画家们都是在自家创作、自家展示,没有一个公共交流的服务平台。另外,艺术家的业余生活场所太少,如果能有一些酒吧、沙龙、健身房等公共娱乐场所,就能够加强艺术家之间的交流。”

    巨大陈列空间满足雕塑家需要

    著名雕塑家田世信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梦虞是北京实用美术学校退休教师。他们住在村南。除了夫妇两人,院子里还养了狗、猫、山鸡、孔雀,摆着若干雕塑。

    做雕塑,在城里,这是个“扰人,也被人扰”的工作。别人老抗议,禁止田世信工作,他们进村的初衷只是为了有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初次到这里,田世信夫妇得到了当时的村领导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王启昌的大力支持。在艺术家们进入这个村子的时候这个村干部也跟着忙前忙后,给这些艺术家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1997年田世信开始把工作慢慢转移到这里,1998年正式搬家到此。田世信的家现在有2亩多地,离城市远,空气好,环境好,他们住得很舒服。田世信的工作间更像一个大车间,什么工具都找得到。陈列室比工作间还要大,摆放着各种雕塑作品。

    “雕塑需要很大的空间,它不像绘画,只要有一个画柜就能存储很多的作品,雕塑需要陈列的空间,农村很适合,用比较少的钱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我们这样搬到农村来,也给国家减轻了一定的负担。”田世信说,“在这里心态很好,创作了很多作品,也参加了很多展览”。

    此后田世信一家又叫来了二十几个朋友和同学入驻下苑村。艺术家的增多给村里带来了不少的机遇,装修劳工增加了部分的农民收入,房租收入自然是不可忽略的,同时还给村子增加了一项新的收入来源,做画家和雕塑家们的模特,只要坐上一天就可得30块钱也是村民津津乐道的工作。

    还有一项机遇更是不可不提的,就是在这里居住的大多是当代鼎鼎有名的大师,经他们点拨一下要胜过自己苦研许久。目前,在田世信家中半工半读的人就有三四个,他们上午帮田老师做工,下午就能在工作室内练习雕塑,每日田老师都会去亲自指导。

    艺术家们的到来不仅仅是经济收入,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容村貌。初到这里时,街边有许多的小厕所,村民也习惯把垃圾倒到街边。现如今,李梦虞住的那条街厕所都回了院,她还在家门口的街边种了花,村民也就不把垃圾乱倒了。

 培训学校带来商机

    著名画家王华祥也是最早发现这个燕山脚下小村落的人之一,他花了7000美元买下了村里一个废弃的小学校,把十几间破旧的教室改造成了自己的画室。经过数年的经营、改造,工作室已经由2亩地扩展到了4亩地,成为了“飞地艺术坊”。飞地艺术坊成立于1999年,主要针对高考和考研学生的考前培训。开始只有十几个人,现如今已经达到了200多人。

    说起来到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王华祥希望找到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恰逢暴雨,王华祥在路边拦车,可是那时的他身体魁梧还是光头,弄得经过的司机都不敢停车带他。正逢一个住在下苑的司机,开车把他带到了这里,王华祥一下就被这里的山水所吸引。

    飞地艺术坊落户上苑艺术家村后,给这里带来了巨大的商机。飞地艺术坊的学生全部住在村民的家中,在相比较周边邻村房租为60-80元/人的情况下,这里的房租已经达到了120-150元/人。

    当然艺术坊的发展同样存在困难,发展进程较慢,村里的道路依然成问题,村貌还与真正的艺术村有一定的距离,厕所和排污问题还有待解决。交通问题也是重中之重,由于公交路线曲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的开放。

商报记者 李岩/文 张启新/摄


·上一篇文章:20世纪的经典老油画:学术带动市场的典范
·下一篇文章:2010年世界十大经典艺术展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bolan/0872292811FG89GIA645BBAC5B9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