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  文章作者:佚名

    这边厢单件书画作品屡创天价,拍卖行(艺术品的二级市场)一片红火;那边厢营销额急速下滑,画廊(艺术品的一级市场)门前冷落车马稀。这就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舞台上最近以来频频上演的“滑稽剧”,而且这种“滑稽剧”还要持续演下去。

    之所以称这种交易现象为“滑稽剧”,是因为藏家都知道:拍卖行历来都是凭眼力淘宝的场所,不保真是合理合法的,您拍回赝品后只能吃哑巴亏,没地方说理去;与拍卖行相比,画廊可就没那么幸运了,销售赝品的画廊一旦被发现,那可属商业欺诈行为,消费者一告一个准——这是路人皆知的游戏规则。可见,到正规画廊买画放心,去拍卖行买画担心。既然如此,开篇提到的“滑稽剧”为何还接连上演呢?

    如此一来,我们就要反思中国画廊业现存的问题了。结合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最新出台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的相关调查,我们大致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画廊业当前大致有经营定位总体起点偏低、竞争无序、艺术品经营者自我约束能力差、交易混乱等多处硬伤,而且这些硬伤有些还是致命的。

    硬伤 1

    经营定位

    总体起点偏低

    作为艺术品市场的主体形式之一,画廊是通过联系艺术家和消费者,以经济交换的方式,使艺术品的所有权发生转移,完成艺术商品相互让渡、转手的过程,并发挥艺术品的审美、认识、教育功能。这就要求真正意义上的画廊起点要高,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还要有前瞻性的艺术判断力。但是,事实却是当下画廊的经营定位总体起点偏低。

    《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指出:现在,虽然全国有近九千家各种画廊,而真正能称得上“画廊”的只是凤毛麟角。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画廊应普遍实行代理制,注重对市场的营销策划和对艺术家的包装及推介,其主要任务是“栽培”艺术家,发挥艺术品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但是,严格地说:国内基本没有成功实行代理制的画廊。从实践结果看,现在的不少画廊基本属于“商品寄卖店”,采用的是艺术品市场中最低级的交易方式——经营者们将商品画成批量地买进卖出,或兼营工艺品、复制品、印刷品,价位偏低,与普通商品差别不大,面对的不是收藏者而是一般的消费者,接纳的也非艺术家而是普通的艺术生产者,没有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主流。

    画廊经营定位总体起点偏低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不太理想。我们在《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中国画廊》一文中曾提到:2008年底,中国画廊业的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到总人数的29%,接受过专门教育及相关技能培训的不足总人数的9%;2009年底,从业人员的学历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其中接受过专门教育及相关技能培训的人也只有12%。

|<< << < 1 2 3 4 > >> >>|


·上一篇文章:岭南书画显春意 近现代名家成交率达90%以上
·下一篇文章:专家:4.3亿天价书法并不离谱 未来也许更贵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arttz/106118342AD9I7I95IBHA3K3BKEA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