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晚报 文章作者:佚名
“伯乐像” 王怀庆作于一九八○年,寓意深远,被认为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呼唤人才的象征。作品形式结构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
“今晚没有爵士乐” 张培力作于一九八七年,作品用黑白单色平涂语言,表现了画家对于现实的独特感受
“战火似春” 邱瑞敏作于1982年,相对于以前的主题创作,该作品已经潜在地流露出艺术家对于现实主义创作语言的深入思考
“塔吉克新娘” 靳尚谊作于1983年,其标志着画家探索油画中西合璧的新路,在油画与中国画的写意手法中融会贯通步入新的境界
●魏劭农(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 -李超(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 ●魏:“五四”以来,中国的架上绘画似乎承担了将以传统文学背景和语境为基础的中国传统艺术,改造成以科学和民主以及技术为背景的现代艺术的重任。然而与科学和技术本身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相比,中国艺术“现代化”的历程,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的。 -李:我们今天可以聚焦20世纪80年代中国架上艺术的几大焦点——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1985年“油画艺术讨论会”、1987年首届中国油画展、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来讨论其中独特的历史演变——从现实主义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多样化的“风筝不断线”。 ●魏:中国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中,才开始真正地融入世界,而直到80年代,中国的架上绘画和其他艺术一样,与世界当代艺术在时空上仍然是完全错位的,尽管在整个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架上绘画,看上去似乎像是将西方架上绘画的全部历史都走了一遍。 -李:这种转变,正是从尊重历史的真实转向尊重艺术的本体。其急切地选择了西方现代美术,作为中国油画家更新艺术观念、改变艺术风格的重要借鉴对象。一方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原始的、边远的生活情趣关注,另一方面对于西方现代绘画风格产生兴趣,由此形成表现、抽象和象征的艺术趋向。
“我轻轻地敲门” 俞晓夫作于1984年,作者以其生动的表现性写实手法,显示了绘画风格新拓展 ●魏:这是一个“从中国看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是什么,似乎并不重要,其观察的原点和视角是非常带有80年代中国特有的时代特征的,一种“破墙”之后的兴奋,同时也表露出了迷茫和困惑,这个时期的架上绘画从形式上看是多元的,从思维上看却仍然是单一的,其在群体意识和情感的表达方面,远胜于个性的释放与发挥。 -李:80年代是一个富于激情和理想的年代,对于变革和重建的热情,反映在每一个艺术群体和艺术现象之中。1985年春天黄山的“油画艺术讨论会”,1987年12月的首届中国油画展,正是这十年中中国油画界最为突出的亮点。黄山会议提出“更新艺术观念”、“追寻艺术个性”。中国油画展“前言”说道:“油画传入我国已近百年,应该说近十年才是油画发展最普及、最繁荣、最有希望的时期……油画家们为伟大祖国进入这样的新时期而感到欣慰与振奋……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油画展览,不仅是一个历史阶段的总结,而且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魏:80年代后期,中国架上绘画开始走向了世界,同时也开始了市场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中国的架上绘画从“以中国看世界”向“以世界看中国”的转变,即以西方的标准和价值取向及审美情趣来评判和选择中国当代的架上绘画艺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架上艺术家们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李:得失之间,在于形式创造与生活汲取的关系,所谓“风筝不断线”,点明了没有切断形式元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保留着个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记忆、幻想,以及对于其中形、色、光、影的敏感表现,出现表现风与写实风并行局面。具象和抽象兼容并蓄和交汇穿插,成为当代中国油画的特有风采。 ●魏:85美术新潮中的架上绘画所体现的批判性和人道主义价值,可以被看作是整个80年代架上艺术中最具人文精神价值的东西。现实的背景和环境决定了她只能是一个短暂的运动,而不可能走得更远,既没有形成新的思想和审美体系,也没有形成更加具体的艺术风格流派,但中国的架上绘画却从此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是群体意识的幻灭,而代之以个体意识的觉醒与艺术创作本体的自觉,另一方面是开始真正走向了世界。 -李:在1985年前后,以高等院校学生为主体的“新潮美术”,急于追求艺术现代化的集群性试验。其作品呈现表现、抽象和象征等方面特点。成为一个观念大于本体、活动重于作品的艺术潮流。85新潮中,涌现出来的许多架上画家,都成为后来中国当代艺术界重量级的代表人物,无论是后来成为主流的架上画家,还是那些完全放弃架上绘画而走入全新创作形式的当代艺术家。 ●魏:80年代的中国架上绘画,尽管运动和思潮多于实质性的创作成果,但却为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真正崛起和走向世界,做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不了解80年代架上绘画的成长历史,就无法真正地理解中国当代架上绘画和整个当代艺术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的。 -李:80年代又是一个思考和探索的年代,通过两届全国美展,即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和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表明绘画风格明显走向多样化,已经形成多元化的艺术格局;同时中国架上艺术的主力队伍中,逐渐充实“文革”以后美术院校毕业的新生画家,显现其年龄结构的年轻化趋势,填补了中国油画人才的“断层”,以他们的实力和气势,显示当代中国油画新锐力量所在。
“父亲” 罗中立作于1980年,成为民族精神的肖像,见证着时代和历史
·上一篇文章:羊脂白玉:不一定越白越好 一掷千金要懂行
·下一篇文章:蜂拥入市探水深 金融大军“掘金”的另类投资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arttz/087171323580BA12C86467B534G51EK.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