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文章作者:余靖静

    新华网杭州1月5日电(记者 余靖静)刚刚过去的2007年被称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调整年”。经历了2005年前的“高热”与2006年后的“偏冷”,这一年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有意识地放慢了前进的脚步,希望走得更为稳健。

    “理性”成为关键词 

    2003年前后突然“发力”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其发展的“超速度”曾令业内惊喜。而“成长的烦恼”也紧随而来,2006年后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中,作品接近半数流拍、价格连续下跌、买家迟疑观望等现象屡见不鲜。

    到了2007年,“理性”成为买家、卖家共同的关键词。一位在西泠印社2007秋拍现场的藏家表示:“我们现在也是要选择好的、经得住考验的精品。不像2003年、2004年那会儿,只要是书画,不管好的差的,只要是名家的大家都会买,从几千元一直叫到几十万。”2007西泠秋拍的总成交额2.52亿元、成交率81%,成绩与以往相比并不出色,西泠印社下属的拍卖公司宣传出版部主任胡西林对此表示,尽管不算理想,但公司推崇的古代书画得到投资者的进一步认可,“总体而言,现在的投资者已经越来越成熟,也愈来愈理性,艺术品拍卖市场将会进入理性、健康阶段。”

    而针对近年来艺术品市场拍卖场次密集,拍品繁多,重复上拍率高,个别拍卖公司知假拍假、雇托儿哄抬画价、假拍等违背市场规律等情况,行业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化解市场风险。

    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田宇原表示,原本认为西方艺术市场非常繁荣离不开专门的交易法、商法之类,但通过了解,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行业自律。在加强管理的同时,2006年年底,浙江成立了全国首家艺术品行业协会,希望能加强诚信、维护诚信。

    浙江省艺术品经营行业协会副会长周岳平说,我接触过许多的理论家、经营者,都渴望有一个健康、繁荣、有序的艺术市场的到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十来年波浪式的发展,近两年进入盘整期,更多的学者、机构都在研究这个市场,给出建议,更多的经营业态包括一些金融机构也在逐步进入艺术投资理财领域,都是市场健康发展的良好迹象。


·上一篇文章:艺术品理财要“放长线钓大鱼” 藏家重在享受
·下一篇文章:蜂拥入市探水深 金融大军“掘金”的另类投资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arttz/0817101627HJE2GJBAC6487CB00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