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文章作者:张颖 张安妮
中国艺术作品市场 虚火过剩 在2007年伦敦的佳士得,伦敦、纽约、香港的苏富比,伦敦的飞利浦秋拍上,中国当代艺术共有18件作品进入了千万级排行,其中岳敏君的《处决》和《希阿岛的屠杀》拍价分别居第一和第三位,《处决》拍出4516万余元天价,《希阿岛的屠杀》拍价也高达3135万余元。曾梵志的《协和三联画》排位第二,拍出4256万余元。 近几年,中国几乎一夜之间蹿红,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品市场。岳敏君、曾梵志、张晓刚、王广义、蔡国强、方力钧、刘野等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的卖价之高、涨幅之大令人咋舌。大量热钱的涌入,在艺术品市场吹起一层层泡沫,艺术品经纪人和“包养”艺术家的出现也让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中国艺术评论家叹惜它“非理性繁荣”,西方艺术批评家则不无讽刺地将其称之为——“钱讲普通话”。旅居夏威夷的知名抽象派画家侯翠杏说:“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在国外可以买到小幅的凡高真迹,价值高得连我都不敢相信。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拍卖还没有经过春天,就已经直接进入盛夏,虚火过剩、水分太大、畸形繁荣。” “中国油画拍卖价格骤然飙高是从2003年开始。在这之前油画拍卖了将近10年,成交额远不及古典国画和文物。当代艺术的拍卖热潮则始于2006年纽约苏富比开辟的亚洲专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成交额远远高于日本。2006年,是让所有关心艺术的中国人突然兴奋的一年,2007年的变化则已不再是对价格的兴奋,而是对下一个纪录的期盼。”著名画家陈丹青认为,“现在,古董和艺术品正在迅速被金融资本带动,这是美国暴发户的老故事,我们也在大规模跟进。可实际上,我们的艺术品市场还远远谈不上完善,只不过正在趋于理性。可是疯狂的买家和各种因素的不断介入,却不断将这种递增的理性打乱并且损毁。中国艺术市场的无序,带动了大量暖昧的利益,因此虽然可以说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已进入盛夏,但实际上我们的艺术创作却停留在初春,还是幼稚的。” 关键词:798 艺术家迁徙, 寻找和谐发展空间 2007年9月3日,北京市政府首批确立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区中,“798艺术区”赫然在列。12月19日,798工厂被列入《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中。798——这处昔日的国营军工企业所在地,经美国《新闻周刊》和《财富》杂志等多家媒体报道后,几乎成了全球公认的北京“城市名片”。 然而就在798的声名越来越响的2007年,却有一大批艺术家毅然选择了搬离,其中包括最早入驻798的部分艺术家。在这些“属于798的元老”中,黄锐的离开令业界一片哗然。 作为中国先锋艺术领军人之一,黄锐见证了798艺术园区的崛起。2002年,他以0.6元/平方米一天的低价入驻798,介绍了日本“东京画廊”,在此开办“北京东京艺术工程”,随后他频繁地发起、举办当代艺术活动,成为798重要的构想者和推动者。 而今,再次谈到往事,黄锐黯然神伤:“798受到众多艺术家和国外的关注,因为它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自由舞台。每一次展览和确立的主题都是艺术家们思想的碰撞和提升,它传播的是形象、意念、当代的思想,是对人们生活品质以及内心的尊重和关怀。798在发展,艺术家对创作环境也自然有了完善的解读。然而过于迅速的发展,已与艺术家需要的纯粹的工作室环境相悖。艺术家不想抵制商家,798必然会变成商业区,但那必须是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是不和谐的冠冕。”对此,清华美院教授李象群给出了这样的结论,798作为一个创意园区,理应被管理,但要保证其和谐、健康的发展,管理者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性,懂得如何去管理艺术。而当代艺术评论家杨卫曾评价,798工厂艺术区和今日已荡然无存的圆明园画家村相比,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已经成功地被商业化。 目前,从798迁出的艺术家,纷纷搬到宋庄、草场地、酒厂等艺术园区中。新的艺术空间慢慢形成,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因循着不同的艺术目标,各自踏上不同的迁徙之路。
·上一篇文章:“书画一元起”带来的思考
·下一篇文章:蜂拥入市探水深 金融大军“掘金”的另类投资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arttz/0811085644011B2CB93526HEHC5IJ6.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