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文章作者:牟建平

    近两年来,无论在海外还是内地,中国当代艺术品行情都倍显火热,天价纪录频出,大有“一枝独秀”之势。2006年初,张晓刚的《大家庭》在纽约苏富比春拍以近百万美元高价率先大幅飙升,吹响了中国当代艺术品强劲上涨的号角。随后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在国内以2200万元再创天价。在刚结束的2007年春拍中,陈逸飞的《黄河颂》以4032万元刷新改写了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天价。此外,张晓刚的《三位同志》(1634.6万元)、石冲《今日景观》(1650万元)、靳尚谊《画僧髡残》(1601.6万元)的作品也均突破千万元大关。 
    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快速上涨是否存在泡沫成分?它的支撑点到底是什么?行情的持久性究竟如何?未来是否会昙花一现?市场各方人士普遍对此都感到一丝担忧和困惑。 

    首先,中国当代艺术品过于依赖海外市场,先天不足。当今许多国内热门画家、“市场明星”大多是海外先炒起来的,内地再亦步亦趋跟风,过于看海外的脸色,缺乏自主性。由于过度依赖海外市场,造成行情起伏较大,2006年纽约苏富比秋拍,中国当代艺术品成交不甚理想,迅速对国内产生负面影响,国内秋拍相继流拍多多。与海外联动过大,时时把海外当成“风向标”,是国内市场尚不太成熟的标志。 

    其二,行情上涨过快,透支较为严重,“寅吃卯粮”。前几年,国内一直是传统书画一统天下,油画一直被边缘化,许多名家的油画尽管区区几万元还惨遭流拍。近两年当代艺术经过价值再发现,行情快速升温,但由“过冷”转到“过热”也是不合理的。许多画家在短期内价位上涨了几十倍、上百倍,动辄百万元、千万元,透支现象相当严重,在一两年内把10年的行情全涨完,也是非理性的市场行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当代艺术眼下正充盈着大量泡沫。 

    其三,人为炒作风行,某些庄家与画家联手大搞投机,人为造市,抬高画价。某些画廊和庄家像炒股票一样炒画家,利用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放大效应”,大肆拉抬画价,搞虚假成交,欺骗不明真相的藏家。有些名不见经传的画家画价突升,令人一头雾水。更有些炒手利用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在海外造势,推出“市场”明星。如此种种,导致许多画家的市场价位与艺术价值严重背离,一些画家不再安心创作,而是一门心思钻营市场,最终沦为市场的附庸。 

    其四,学术性降低,题材面临“空壳化”,画风模仿泛滥。自上个世纪80年代始,伤痕、写实等相继登场亮相,尤其近两年,在西方藏家、资金的推动下,政治波普、反讽泼皮在内地无限风光,成为市场一大主流,国内只有写实画派与之抗衡,市场被放在了第一位,学术性被无情地冷置一旁。许多画家为了达到快速出名的个人目的,一味迎合西方审美,政治化、符号化、概念化被当今许多国内搞当代艺术的画家视为快速走红发迹的捷径,艺术被严重地玷污了。一种画风在市场走俏,大家都竞相模仿,当代艺术正日趋面临“空壳化”,演变为一场纯粹的“淘金”游戏。 

    其五,同近代油画名家已“盖棺定论”相比,当代艺术品的画价不具稳定性,存在较大的变数和投资风险。由于老一代油画名家如徐悲鸿、刘海粟、潘玉良、常玉等人在中国美术史早以“盖棺定论”,再加之作品存世量稀少,所以他们的作品成为拍卖市场的“硬通货”。徐悲鸿的《奴隶与狮》、《放下你的鞭子》在香港佳士得、苏富比屡创天价,藏家正是青睐于此。反观当代画家,能否在美术史占有一席之地都是个未知数,再加之数量难以控制,行情、画价都不过是一时一势,将来能留住的毕竟是凤毛麟角。国内著名美术评论家高名潞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天降珍宝 宣统帝御赐金匾藏身屋棚无人识(图)
·下一篇文章:打与不打?书画市场之假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arttz/0781958027803875EG6BDI83B3G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