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11月30日,在保利秋季拍卖会夜场上,陈丹青的作品《国学研究院》拍出了1344万元的高价(此价格已包括12%买方佣金)。“不过,这个价格还是低于我的预估。”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常天鹄坦言。在他看来,这幅集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珍贵性于一身的经典之作的成交价应该在1500万元以上,之所以“低价”成交,原因在于“最关键的买家”当天未能到场。果不其然,这一纪录仅仅保持了不到24小时。在第二天举行的匡时秋季拍卖会油画专场上,陈丹青的代表作“西藏组画”中的一张《牧羊人》拍出3200万元的价格(此价格未包括买方佣金)。

    面对各方记者的恭喜之词,人在欧洲的陈丹青却异常冷静:“这些都是有钱人玩的把戏。”言语中,人们听不出他有丝毫兴奋之意,“这些都是有钱人倒来倒去造成的结果,和我没有任何关系。”

    细细玩味,陈丹青这个“老愤青”的话倒还颇有几番深意。首先,他说出了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现状——火爆非常。据说,一位油画家的妻子坦言,前些年,丈夫的画很少卖得掉,家中狭小的空间堆满了画,以致房间中总有一股松节油的难闻气味。2003年“非典”之前,当代艺术在国内的市场小得可怜,那些不在“主流圈”里的“前卫”油画家们不得不惨淡经营,主要依赖海外买家的零星光顾维持生计。那时候,一幅画作的价格之低廉,放到今天来说,相当于“白送”。出于节省之意,那位画家涂掉了一些旧作来画新画。“涂掉的都是钱啊!”夫妇俩如今都为自己过去缺乏“远见”而懊悔不已。

    1992年10月3日,深圳市动产拍卖行举办了“首届当代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随着拍卖的第一声槌响,中国艺术品拍卖业诞生了。时至今日,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已经走过15个春秋。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飙是在近两年,舞台主要局限于拍卖。在2004年以前,尽管拍品种类较多,但参与竞买的人却寥寥无几。一般情况下,一场拍卖会下来,能有40%左右的成交率就算不错。“自从进入了2004年,艺术品拍卖就开始逐渐火了起来,为什么火?当时谁也说不清楚,后来我才知道是因为受到了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升温的带动影响。就是从那年开始,竞买队伍日渐壮大,艺术品的拍卖价格一飞冲天,所谓的‘天价艺术品’频繁诞生。”一位业内人士回忆道。短短两年光景,从最初拍卖现场门庭冷落,到后来不得不限制入场人数;从最初一场专场拍卖的成交额不过200万元,到后来一场拍卖的成交额轻松过亿,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似乎已经进入疯狂的巅峰期。

    其次,陈丹青说出了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追捧者——有钱人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品单件价格最高的是曾梵志。10月13日,在英国菲利浦斯拍卖会上,他创作的油画《协和医院》三联画中的第二幅以570万美元成交,价格超过了同场拍卖的国际级杰出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和杰夫·昆斯的作品。事实上,如此高价绝非一枝独秀。整个2007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呈现超强态势,成交率、成交额大幅度提升,陈丹青、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靳尚谊、石冲、毛焰、蔡国强、程丛林、罗中立等人均跻身千万级艺术家行列。最近,英国艺术杂志《art review》公布全球艺术百强排行榜,盘点当代艺术界100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及张晓刚分别排第68位、第86位。苏富比拍卖公司也将全球艺术品市场上1950年后出生、单件作品成交超过百万美元的艺术家列了一个名单,其中,中国艺术家有9位,占到全球这一类艺术家总数的32%,居世界第一。这样的现实无疑在告诉人们,想要“玩得起”当代艺术品,就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按照一位任职于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人士的说法,目前国内的购买人群分为三种:收藏家、经纪人和投资者,“内地市场是呈洋葱型的,最上面的是收藏家,占最少部分,他们一般只收不卖;中间部分就是收藏兼投资的人;最后一部分是经纪人和投资者。”这一结构本无问题,但当它的比例失衡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如今的艺术市场属于“投资市场”,远不是理想中的“收藏市场”。这之中,人数最多的还是希望赚快钱的投资者,他们对当红艺术家的当红作品情有独钟,疯狂追捧,以致当代艺术品的价格急速飞涨。难怪有人说,如今的艺术品市场更像富人的游乐场。

    再次,陈丹青说出了中国当代艺术品的隐患——价格虚高。对于《牧羊人》3200万元的成交价,一位业内人士隐讳地表示其中存在“虚高的成分”,“4年前的187万元对于《牧羊人》来说是低了,但3200万元是不是物有所值就很难说了。”

    据说,刘小东因为《三峡新移民》第一次出手时尚不及100万元,所以面对该画2200万的天价,郁闷地认为“中国当前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火爆得有点畸形”;张晓刚因为《天安门》在上世纪90年代卖给海外藏家时不过5000美元,所以面对该画1912万(港币)的天价,惊诧地感慨“他们是不是疯掉了”……作为中国最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家,刘小东和张晓刚的看法颇有些代表性。看着创作者自己也被高价吓倒,人们不禁要问:“谁赚去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钱?又是谁在炒作中国当代艺术品?”

   上个世纪末,美国艺术品市场经历了从1987年的繁荣到1990年的萧条,许多艺术家的作品价格都下跌了30%~60%,而下跌幅度最大的几乎都是那些在20世纪80年代“一夜成名”的艺术家的作品。波普艺术领袖沃霍尔说得没错:“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因为艺术世界就像一扇旋转门,艺术家转进去获得承认之后,转出来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美国学者科可纳的一项研究或许更具有说服力,在今天创作和出售的绘画作品和雕刻作品中,只有0.5%在未来30年中能够保持市场价值。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当代艺术品都是禁不起历史检验的。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前景又会怎样呢?

  
    流行风

    对于当前内地艺术品市场的走势,许多投资者颇感迷茫。但随着秋拍的槌声此起彼伏,拍卖市场高涨态势已现端倪。今春迅速上扬的成交势头不仅没有减弱,还在持续放大。而且从已经结束的拍卖场上的成交结果看,中国当代艺术品呈现了走强之势,“厚今之风”正在盛行。

 

    厚今薄古的中国市场

    几个月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陈丹青被问到“谁将是下一个拍卖价格的破纪录者”,那时的他干脆利落地回答:“我不知道,没有人知道。”几个月后,这个“老愤青”本人成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11月30日,保利公司2007年秋季拍卖会夜场。海内外收藏家、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的操作者、北京画廊业人士等上千人蜂拥而至,让拍卖公司方面开场前就不得不限制入场人数——今年春拍中保利夜场以61件拍品取得2.49亿元的成交额,创全球中国现当代艺术专场成交额最高纪录,因此这次的秋拍夜场格外受关注。

    陈丹青的油画《国学研究院》以1200万元落槌,创下个人作品拍卖纪录,这也让他成为继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刘小东、冷军、石冲等艺术家后,又一位跻身“千万元俱乐部”的艺术家。12月1日晚上,在匡时拍卖公司的油画专场上,陈丹青的代表作“西藏组画”中的一张《牧羊人》拍出3200万元的价格,再创个人作品拍卖的新纪录。

    在刚刚结束的保利秋拍中,刘小东的《笑话》以1100万元落槌,曾梵志《面具》以1200万元落槌。以超级写实著称的艺术家石冲的成名作《欣慰中的年轻人》则以1010万元落槌,创下个人作品拍卖新纪录。

    中国嘉德2007年秋季拍卖会当代艺术专场中,则推出作品126件,其中成交110件,成交率为87%,总成交额为8367.408万元。其中李山、毛旭辉、夏小万、刘小东、曾梵志等的作品均为艺术家们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刘小东的《傍晚的火》历史地展现了其艺术的发展脉络和探索过程,成交价为616万元;曾梵志的《无题》(1993年作)和《天空系列》(2005年作)更注重绘画的表现性,分别以560万元和504万元成交,列专场成交价格排行榜的第二、三名。此外,尹朝阳的新作《放射》(2007年作)成交价格为425.6万元,周春芽的《绿狗》(2007年作)成交价为425.6万元,罗中立的《乡村之恋》(2001年作)也以313.6万元成交。

    事实上,这一切早有预兆。作为中国拍卖界的风向标,在10月9日结束的香港苏富比2007年秋季拍卖会上,先锋派画家岳敏君的油画《希阿岛的屠杀》以3168万港元成交,刷新了当代艺术品最高拍卖价纪录,其价格已经超越今年春拍大部分明清书画名家作品。当代中国艺术专场81.3%的拍品成交价超越估价,总成交额高达3.3亿港元,刷新了中国当代中国艺术拍卖专场的纪录。在这场专拍中,蔡国强将火药爆破和水墨结合的作品《延长万里长城一万米——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十号》(五张一组)以2048万港元拍出,创造了个人拍卖纪录。张晓刚则有3幅作品进入拍卖会前十名,成交价最高的一幅是他于2002年创作的《大家庭系列》,以1252.1万元成交。

    雅昌艺术网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春拍当代艺术品拍卖突破千万元人民币的拍品共有90余件,拍价过千万的油画就有20件左右,相当于去年全年水平。

    不过,伴随着“厚今”现象而来的却是“薄古”局面。在中国嘉德2007年秋季拍卖会上,国宝级珍品明代仇英《赤壁图》拍出7952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比拍卖前预测的5000万元高出一半多。然而,据业内人士介绍,2002~2004年才是古代书画市场的黄金时期,大部分高价位的拍品都产生于这一时期。

    油画 当代艺术的流行板块

    10个人参与和100个人参与,市场效果肯定不一样。10个千万富翁进场和10个亿万富翁进场的效果也不一样。从拍品质量、买家群体来看,可见现在确实是油画最好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国油画市场刚刚起步,直到1994年,内地大的拍卖公司才开始涉足油画拍卖市场,比如中国嘉德1994年春季拍卖会油画专场推出的51件作品,成交价仅为196.13万元。从此,由于藏家、买家很少,效益不佳,不少拍卖行放弃了中国油画的拍卖,只有少数仍在坚持。

    “油画是艺术品市场的特例,厚积薄发。人们只看到它现在的热闹,不知道有人在1994年用2000元买的画,到2004年曾经还是2000元。这可是整整10年。”北京匡时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董国强感叹收藏就是用时间来换空间。

    嘉德是最早开油画拍卖专场并始终坚持下来的,1994~2001年算是试探阶段,回忆当时情形,该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坦言,虽然不像别人说得那么惨淡,大家都感觉再坚持一下情况就会好转,但具体要坚持多长时间,就连公司高层的心里也都没底,“第一场拍品单幅成交价普遍在8万~10万元,一场油画的总成交额比不上一张齐白石的画作。公司得出的结论是,油画是在拍卖盘面上的平行移动,征集拍品不困难,难的是培育买方市场,越是市场不成熟越不能保守,要做提前量。第二个阶段也就是2002年以后,公司开始加大拍品投放量,在2003年看到了效果,成交额突破千万元,这才有2004年多个拍卖公司的跟进以及油画市场的苏醒。”  

|<< << < 1 2 3 4 5 > >> >>|


·上一篇文章:签名版画初亮相 达利大步迈入中国艺术市场
·下一篇文章:川内秋拍盘点名家精品走牛 假拍炒作添乱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arttz/0712159488778IJ833HF449H96IAD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