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对不少民国时期的书画家,笔者向来是十分敬佩的,有的在当时就是中国画坛上的明星,今天,仍然成为各路藏家踊跃竞投的对象。如南方的吴昌硕、陆恢、黄山寿、吴石仙、张善捎、郑午昌、冯超然、弘一法师、康有为、吴待秋、吴子深;北方的金城、萧谦中、萧俊贤、颜伯龙、陈少梅、林纾、姚华等。这些画家的作品在民国 undefined undefined时期都有可观的市场行情,尽管那时没有艺术品拍卖,但民间的流通和交易都是相当发达的。以吴昌硕为例,吴昌硕是海派大家,索画者众多,他订的润格主要是根据作品形式和大小。尽管吴昌硕制订的润格并不低,但求书画和刻印者仍络绎不绝,所以吴昌硕应付不过来时,会请王一亭、赵云壑等弟子代笔,一般由王一亭代画人物,赵云壑代画花卉,最后由吴昌硕落款,不过这类作品一般也被视作真迹。

    同样,弘一法师的书法也倍受人们的关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的弟子刘质平曾在上海举办了弘一大师遗墨展,时任国民党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曾出价500两黄金,之后孔又看上了弘一的精品《佛说阿弥陀经》16屏条,出价数百两黄金,但均被刘质平谢绝。而北方画坛上,金城、于非厂、萧谦中、萧俊贤等名家的润格也不低,在北方他们属于最高的。像于非厂在上世纪30年代曾与张大千举办书画联展,当时他们的画价就动辄数百元,决非一般藏家所能问津。

    民国书画家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民国书画家较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精华。他们大多传统功力深厚,笔墨精湛,有的甚至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家,比如后海派领袖吴昌硕就是典型的代表。

    二是民国画家大多修养很高,擅长诗书画,不少还在其他领域颇有建树。比如姚华(1876-1930年)是近现代著名的书画家,名华,字重光,号茫父,别署弗堂。贵州贵阳人。姚华是晚清光绪三十年进士,曾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庚子之乱后,赴日本法政大学学习,毕业归国,久居北京莲花寺,别署莲花庵主。出任邮传部船政司主事等职,又先后担任北京女师、京华美专的校长,清华学堂、民国大学、朝阳大学等高校教授,还被北京大学造型美术研究会聘为导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还是一位造诣精深的古文字学家、训诂学家。他编撰的《弗堂类稿》和后人为其编辑成册的《书适》、《黔语》、《小学问答》等著作中的很多论点都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姚华对中国戏曲也有很深的研究,像京剧大师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都和他亦师亦友,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在他所著的《中国文学史》中将姚华视为民初曲学家和散曲作家,可与当时的大儒王国维并称,评价甚高。

    三是民国书画家的作品在藏界有着广泛的收藏基础,不少名家的作品有固定收藏的圈子。如吴昌硕、陆恢、黄山寿、张善捎、冯超然、弘一法师、康有为、吴待秋、吴子深、金城、萧谦中、萧俊贤等都有不错的民间收藏基础。

    四是民国书画家大多以卖画为生,作品市场属性较好。由于书画家需要用书画养家糊口,因此,他们创作的作品必须对市场的路子,否则,自己作品销路就会不畅,收益不好。

    不过,民国书画家摹古的较多,尽管徐悲鸿、林风眠大力倡导中西结合,但从总体看,借鉴西画的书画家还是比较少。

    在今天,许多民国书画家已被人渐渐遗忘。比如“三吴一冯”,当时曾风靡大江南北,吴湖帆那时的画价动辄黄金几两甚至几条,冯超然、吴子深、吴待秋的画价尽管没有吴湖帆那么高,但也不低。时至今日,只有吴湖帆一人风光。而吴湖帆已不能同民国时期所相比,原因是他的画价已沦为现在二流书画家的画价。像陆俨少、陈少梅等画家都已超过了他。至于另外“二吴”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近两年,随着中国字画的大幅飚升,吴子深、吴待秋的书画才逐渐开始受到市场的关注,作品价格有所回升,可惜上升乏力,将他们划为冷门人物行列实不为过。在民国书画家中,也只有吴昌硕的作品最受各路买家青睐和追捧,近几年的涨幅最为可观。2004年他的《花卉》12屏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估价200~300万元,上拍时受到海内外各路买家的热烈追捧,最后出人意料地以1650万元的天价被浙江一位买家买走,此画价不仅创下吴昌硕作品的市场天价,而且为吴昌硕的其他作品价格上升打开了巨大的空间。此后,吴昌硕的作品价格超过200万元的比比皆是,并与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人物并驾齐驱。同样,北方画家金城的弟子陈少梅也异常抢眼。步入21世纪后,海内外藏家开始挖掘陈少梅。2002年《夏山图》被苏富比拍至140万元,使陈少梅的作品首次突破了百万元大关;2003年《仿郭熙山水》和《春游载酒》每幅只有2平方尺,却被苏富比拍至54万港元和50.4万港元;2004年《二十四孝图》手卷在天津文物公司的拍卖会上以561万元的高价成交,创陈少梅作品最高价。现陈少梅的一般作品每幅已上升至数万元,代表作或大幅精品每幅在百万元以上,已跻身于大名头之列。除吴昌硕、陈少梅外,价格尚可的还有张善捎、冯超然、郑午昌、金城、颜伯龙等书画家,他们的大幅精品价格能过百万元,相对较低的有萧谦中、萧俊贤、陆恢、林纾、姚华等,大幅精品在10万元以上,但数量极为有限。民国画家至今已有数十年的时间,而今天人们的审美情趣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的审美观也在不断冲击着国内传统的审美,因此,民国书画家的作品风格要被现在藏家广泛接受,似乎很难。为此,民国书画家要整体走强市场已不现实,只有适合当代人审美观的画风才会有藏家追捧。在民国书画家中,笔者以为有两个书画家可以特别关注。一个是萧谦中,另一个是林纾。

    萧谦中(1883-1944年)是民国时期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 在京城画坛上与萧俊贤、胡佩衡有“二萧一胡”之称。号大龙山樵,一作龙樵,安徽怀宁人。早年入京,为姜筠弟子。1921年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并被当时京城画坛领袖金城邀请担任画社的艺术评议,为推动民国时期北京画坛的兴旺和活跃作出了巨大贡献。萧谦中以山水画享誉画坛,艺术风格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38岁前,从师习画,山水师法传统,主要以临摹仿古为主,功力极为深厚,曾以王石谷笔法为师代笔应酬;二是40岁后致力石涛、龚贤、梅清等名家的研究,刻意追摹龚贤格调法度,逐渐摆脱“四王”的藩蓠,进而变革创新,终成自家面目。他笔下的作品笔力苍劲,气势浑厚。惟墨气过重,布置过密。著有《课徒画稿》。

    萧谦中在民国时期享有较高的声誉,故他的作品颇为藏家看重。上世纪80年代苏富比、佳士得开拍中国书画后,他的作品偶尔也有亮相,由于作品不多,不能形成固定价格。随着90年代国内艺术品拍卖兴起,萧氏作品在海内外拍卖行露面较多,1993年香港苏富比推出了萧氏力作《观潮图》,经众买家竞拍,最后以12.65万港元成交,首次突破10万元大关。以后,他的作品节节上涨,行情迭创新高,其中,《山水》16开册页和《四季山水》四屏条在香港市场上分别以16.5万港元和18.6万港元成交。相反,萧氏作品在国内市场上却很难有上佳表现。1996年他的《山水、行书》成扇被朵云轩拍至0.99万元;同年,他的《秋林幽居图》被荣宝公司以2.2万元卖出。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萧氏作品在市场略有回落, 每幅价格在万元左右,精品略高。2002年他的《松山观瀑》被天津文物公司拍至1.1万元。近几年,随着中国字画大幅飚升,其作品也出现上扬,但涨幅不大,后市有较大的潜力。

    林纾(1852—1924年)是近现代文学家、画家。初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室名“存晦比登临楼”、“春觉斋”、“烟云楼”、“铁笛亭”。福建闽侯人。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历任杭州东城讲舍、京师台书院、京师大学教席,《北京平报》总编。1919年新文化运动后,致力于西方文学的译著工作,虽然不懂外文,所译作品都经他人口译,由林纾笔录成文。出版译著达171余种,可谓高产作家,像《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等世界文学名著,最初由他译成中文发行。晚年始终以译书、卖画为生。

    林纾擅长绘画,早年花鸟得师陈文召之传,晚年定居北京,致力于山水创作。作品灵秀略似文徵明,浓厚处近戴熙。不过,林纾大多作品是工细渴笔一路,近似戴熙一路,传世作品有《理安山色图》、《仿王椒畦山水图》。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春觉斋题画跋》等。

    林纾的作品很早就在市场上流通。新中国成立后,林纾的作品不为人看重。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艺术品拍卖兴起后,他的作品很少在市场上亮相,到90年代中期,林纾作品才渐渐露面,1994年朵云轩推出过一幅《山水》立轴,结果以3.96万元成交,价格尚可。以后,他的作品价格基本维持在这个水平。近几年,林纾作品价格有较大攀升,2004年他的《山水四屏》在浙江皓翰获价16.5万元,同年,《香山九老图》立轴在中贸圣佳以24.2万元成交。2005年《雁宕灵峰》四屏在上海崇源拍卖会上受到了各路藏家的青睐和追捧,最后被一藏家以50.6万元收入囊中,并创下林纾作品市场最高价。从林纾作品行情看,有逐渐走强的迹象,后市值得藏家关注。


·上一篇文章:齐白石书画 07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亮点
·下一篇文章:济南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书画展征集作品通知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artpm/074317475197B4ICAEDIIKJ68B3FBJ.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