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下面是一些冯忠莲的简介,新闻来源于:北京晚报
冯忠莲是荣宝斋和故宫博物院的古画描摹专家,著名画家陈少梅先生的夫人。历经22年艰苦工作,一幅几乎和原图一样的《清明上河图》在她的笔下灿然问世。
梅莲并蒂耀丹青
冯忠莲,国画家,古画临摹师,广东顺德人。1919年8月14日出生于天津。早年入天津圣功小学、中学读书。1936年入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文学系,经朋友介绍得遇陈少梅,并拜师学画。1938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美术系,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校长为她颁发了奖章、奖状。
陈少梅(1909—1954),生于湖南衡山。1924年,随父亲陈梅生来到北京,住进宣武门外烂漫胡同湖南会馆。父子俩登香山,游北海,结交文人名士,谈诗论画。陈少梅天资聪敏,勤奋好学。从临摹私人藏画开始,借到名作,如获至宝,彻夜临摹,功夫精进。15岁加入国画家金北楼(1878—1962)主持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并成为金先生的关门弟子。21岁那年他的画品赴比利时参加国际博览会,荣膺银奖。
1941年,冯忠莲继续师从陈少梅学习国画,后来两人结为伉俪。当时陈少梅和原妻离婚后还带有4个孩子,即陈长年兄妹4人。冯忠莲此举出人意外,令人敬佩,其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态度可见一斑。婚后,两人切磋砥砺,新中国丹青苑里,梅莲并蒂,竞相傲放。
1954年,陈少梅英年早逝,这对年仅35岁的冯忠莲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当时,她在荣宝斋工作,每月有88元的工资,在那个年代居于偏上的水平,再加上她出身于高门大户,在教会学校受过系统的欧美模式教育,艺术上也达到了国内顶尖级的水平。依靠这么优越的个人条件,要想组建新的家庭,是比较容易的。然而陈家上有两位老人,下有4个还不能自立的孩子,负担可想而知。她毅然放弃了追求个人幸福的机会,一人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冯忠莲天分高,又得力于向陈少梅这样的大家学习交流,经过长期埋头苦练,练就了深厚的笔墨功力和娴熟的技巧。她继承陈少梅的画法,主攻山水、人物、佛像、仕女,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她临摹技艺高超,有口皆碑。1954年3月应聘到荣宝斋临摹古画。
为伊消得人憔悴
《清明上河图》问世后历经曲折,在历史的风雨中颠沛流离,1957年才得以安居北京故宫博物院。为妥善保存这件艺术珍品,又能为世人观赏,故宫博物院决定复制此画。1958年在荣宝斋工作的冯忠莲接受了这项任务。
据陈长年回忆,因为涉及国家文物安全,母亲在荣宝斋复制《清明上河图》的画室管理很严格,每天由解放军战士把真迹《清明上河图》运抵荣宝斋冯忠莲画室,其他人员不得接近。冯忠莲当时的工作状态连她的儿女们都不得而知。幸亏有当年的家书记录了一些细节。
这年的3月中旬,正在北京矿业学院读书的陈长年收到了母亲的一封来信。
长年:
收到你的信正是“三八”,我非常高兴。知道你还惦记妈妈。近来妈妈对你的照顾比较差,原因是工作太烦(繁)忙,因而身体不支,就容易急躁,所以对你的照顾也就差了。
我现临摹的是宋代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过于工细,明年“七一”作为献礼。长一丈六尺五,这是世界闻名的作品,而且大家都在期望我能复制出来。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时间过紧。因此每天一分钟都不停的(地)在工作,实在感到疲倦,回家就很想躺下了。有时你们回家我也很不耐烦,原因就是太累了,胸口出不来气,总想大声喊几下才好,可能还是心脏病。
不管它,明年“七一”以后我在(再)好好医治一下身体吧!
我们星期天也加班,星期六也回来很晚,所以也很难见到你们。……
妈妈
捧读家书,陈长年仿佛看到母亲那紧张的工作情形。怪不得,虽然住在一个家里,兄弟几人也很难每天见到母亲的面。冯忠莲知道,在她的笔下是“世界闻名的作品”,是国庆10周年献礼的工程,能够承担这项任务,既光荣又艰巨,必须毫发入微,争分夺秒,“每天一分钟都不停地在工作”。当时冯忠莲40岁,正值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为了不辱使命,她全力以赴,早出晚归,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也从不间断,甚至积劳成疾,也顾不得医治。
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给冯忠莲的身体带来极大的伤害。一方面是光荣而繁重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需要给予爱和温暖的孩子,她的内心一直很矛盾。这种状况到了5月份,明显影响到了她的身体健康。
冯忠莲与陈少梅先生结婚后没再生育,而是把陈的4个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女,把母爱毫无保留地给了这几个孩子。陈少梅和冯忠莲结婚的时候,大儿子长年已读高中,4个孩子正是花钱的时候,冯忠莲无怨无悔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一家人就挤在湖南会馆。再坚强的双肩也难以承受超负荷的重压。中年丧夫的打击,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上的负担严重损害了冯忠莲的身心健康。因为工作忙,对孩子的照顾便少了些,写这些信的时候,大儿子读大学,最小的女儿也离开北京到外地读书,一家人能回到在湖南会馆的家里一聚也不容易。对几个孩子的疏于照顾让她时常愧疚不已。
传世长卷比真迹
十年动乱,天翻地覆,复制工作被迫停止。1976年拨乱反正,冯忠莲得以从干校回来,调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年近花甲,头发斑白,重握画笔,人老物非,绢素、色彩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她已经患有高血压和眼底血管硬化症,臂力也不济了。冯忠莲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与原作极为相似的《清明上河图》长卷终于在她的笔下灿然问世!摹本前后一致,艺术效果和古旧面貌几乎达到乱真的效果。后来,国家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刘九庵在澄观堂题语中说:“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为显赫巨迹,名播中外,原图在明李东阳时据记长二丈,后佚五尺。亦即现存图尾至赵太丞家而止也。明代伪作临拟本渐多,而以辽宁博物馆所藏仇英临本较佳,但亦不过拟其题目,与张氏构图亦异。余所临本又多从仇氏出,每况愈下矣。现代摹本首推冯忠莲,她是故宫博物院藏张择端真迹对照摹制,毫发不异,可谓不下真迹一等。”
冯忠莲先后在荣宝斋、故宫博物院从事临摹复制工作,一干就是30年。作为新中国古画临摹复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大量的古画摹本从她的手下诞生。1954年她借调辽宁省博物馆,成功临摹《宋赵佶摹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后又复制过宋代《洛神赋图卷》、清袁耀《万松叠翠图》、明仇英《白马如风疾图》等。1973年与陈林斋合作,临摹了《长沙马王堆一号墓西汉帛画》。老舍夫人胡洁青感慨地对冯忠莲说:“你的功底是一般人比不了的,本来可以搞创作,可你却心甘情愿搞临摹,无名英雄啊!”冯忠莲则平静地回答:“名利是身外之物,什么工作总得有人干才行啊!”(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供稿)
·上一篇文章:徐悲鸿与《八十七神仙卷》
·下一篇文章:她身材很棒!刘海粟回忆给江青画裸体素描(图)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artgushi/074141054523IF415765G2AFBDK5350.htm
相关内容
邓瑞璇 | |
佚名 | |
马启兵 | |
关贤一郎 | |
陈济朋 | |
佚名 | |
佚名 | |
刘勇 | |
佚名 | |
佚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