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闻午报 文章作者:佚名
生前最后一篇小说手稿面世工8000字内容系长篇小说楔子
著名作家沈从文1949年以后创作的唯一一篇小说的手稿近日浮出水面。这篇仅有八千多字的《来的是谁》,目前由沈从文的表侄、年届83岁的书画大家黄永玉收藏。手稿写作于“文革”期间,是被沈从文当作一部长篇家族小说的楔子来写的,而为沈从文所关注的这个家族正是黄永玉家族,遗稿向读者透露了一个秘密:黄永玉家族本姓张! 八千字遗稿首度发表 黄永玉的个人传记《文星街大哥》近日将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该书由黄永玉在湘西凤凰城的老街坊刘一友创作完成。书中记述了黄永玉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人生追求和艺术追求,令一个上下求索的探索者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老街坊的文字读来朴素亲切,黄老爷子一高兴,竟将表叔沈从文创作于“文革”期间的未竟小说遗稿《来的是谁》共计八千余字,一并付与漓江出版社,放在这本书中首次发表。 记者在黄永玉提供给出版社的沈从文手稿上看到,《来的是谁》由沈从文以漂亮的蝇头行草亲笔写就,全文只是一部长篇家族小说的楔子。以八千字的楔子为一部小说开篇,可见沈从文当年深具创作苦心,写作计划也早已成形。遗憾的是,他当时的生活正如其本人所说,“远辞京国,移居咸宁,索居寂处……亲故远离,相见无由。”正因如此,他的这份雄心戛然而止,《来的是谁》也就成了没有下文的孤篇。正如黄永玉慨叹的那样:“谁晓得这个长篇写下来以至完成,文学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遗稿创作于“文革”期间 黄永玉透露,沈从文这篇未竟的小说遗稿创作于“文革”期间。1969年11月,沈从文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被抄家八次,作过六十多次检讨和交待后,又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双溪区五七干校“改造思想”。1971年6月上旬,在河北磁县1584部队二中队一连二排五班劳动的黄永玉,突然收到了表叔沈从文从咸宁寄去的一厚叠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有关我黄家家世的长篇小说的一个楔子《来的是谁》,情调哀凄且富于幻想神话意味。”这令黄永玉很是纳闷,“那种地方、那个时候、那种条件,他老人家忽然正而八经用蝇头行草写起那么从容的小说来?……解放以后,他可从未如此这般地动过脑子。” 黄永玉回忆说,沈从文当时离开北京赴湖北之前,曾有过一次易水之别的壮举,他把所有有限的存款都分给了晚辈,自认为此去一别,大有驾鹤之意。后来局势运转、气候幻化,沈从文似乎在时空上有了点偶悟,孤寂的身心在情感上不免于回忆中求得慰藉。“于是,那最深邃的,从未发掘过的儿时的宝藏油然浮出水面。这东西既大有可写,且不犯言涉,所以一口气写了八千多字。” 披露黄永玉家族本姓张“文革”后,沈从文回到北京忙于古代服装研究,再也没向黄永玉提起过这篇文章的因果。现在想来,黄永玉颇觉遗憾,“其实我当时应就他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多向他请教,失掉良机,后悔不及。” 沈从文的外公就是黄永玉的曾祖父,沈从文计划为外公家写的这部家族小说,本将揭开黄永玉家族的一个大秘密:黄氏家族本姓张!为此,黄永玉确实后悔不迭,“我们家原来姓张的消息小时就清楚的,为什么姓张而后又改姓黄,而死了之后大家的碑上又刻上‘张公’而非‘黄公’的道理沿革,却是一点也不明白。从文表叔既然打算把我们的家世写成一个长篇,不单小说一定好看,我的家世小乎小焉哉也能弄出个头绪来。”然而,黄永玉就这样错失了一个解开谜团的良机,“从文表叔是我们最后一个老人,你看,没有了。”
·上一篇文章:张大千张学良因石涛结缘 "鸿门宴"上以画相识
·下一篇文章:独创金碧山水 何海霞:为张大千代笔的大师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artgushi/07102083036EFIFF1BJK435EK959DC7.htm
相关内容
小鱼看看 | |
孙丽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郑渝川 | |
佚名 | |
孙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