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书画网  文章作者:佚名


张大千 溥儒 壬申(1932年)二月四日 山水画《秋山高士》                            壬申二月四日,大千、心畲为敬□作。
印鉴:阿爰、溥儒之印、李德仁、霁原、山右李长存道堂珍赏。
附属作品:张大千再传弟子李德仁边款: 1. 南张北溥第一合作。霁原题,德仁。
2. 此幅张大千太老师与溥心畲先生合作《秋山高士图》真迹,乃现存两家合写一幅作留。海霞恩师见而叹曰:此二先辈早年笔也。嘱余藏之。款书壬申二月四日,即民国廿一年也。是年大千与兄移居苏州网狮园。春日北上,将欲游朝鲜金刚山,途次北平,与心畲相会,席间作此。各家史传年表皆谓大千于民国廿三年迁居北平颐和园听鹂馆,始与心畲合作山水人物,时称南张北溥。而不知早其两年已有此幅之合作此图,是南张北溥艺术交会之最早例证。故其美术史价值远较二家寻常作品更为重要,后之鉴赏家莫可因幅小而小视之也。岁壬申二月,距原作一周甲,霁原李德仁题。



张大千 青城秋意图轴




张大千 1976年作 青山高隐图



张大千(1899 — 1983)秋郊访友行书                                                            署年:己卯(1939)
画款:己卯夏五,避暑北山草堂,雨后凉适,为章父仁弟写此,爰。
书款:己卯夏日,写扇十二,握寄与章父仁弟沽上,爰青城山中上清
宫。
印鉴:大千、大风堂、张爰私印、张大千、大风堂、鹤(肖形)
说明:上款章文即巢章。巢章,江苏武进人,字章甫、章夫、凤
初,为大风堂门人。



张大千 癸卯(1963)年作 山水



张大千 山水人物




张大千 山中胜境
此幅张大千的《山中胜景》酣畅之中透现古意,洒脱之中不失法度,是大千临习石涛之佳作。根据两次题跋推断,该画创作于1934年左右,为张大千学画之“早年”,尚处于以习古为尚的阶段。他这一时期的学古,不仅体现为对前人笔墨之法的体味与学习,还表现在绘画精神层面上与古人的相期相会——所谓“足迹不经千万里,眼中难尽世间奇。笔锋到处无回头,天地为师老更痴”,正是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神领之会。这是张大千高于他人的地方,学古而不泥古。当然,大千学石涛,有可乱真之作,是为画坛佳话,但此类作品对于理解大千的艺术,却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可乱真的“石涛”仅是假“石涛”罢了,并不是张大千。所幸的是,这一幅“石涛”并非一张民国“古董画”,它在石涛的笔法身影中,流露出了张大千天然的利落灵秀、俊俏爽利的个人品性,是为古人与今人结合、训练与表现统一的创作性作品。对我们今天理解大千的艺术历程,价值颇大。
也许,大千创作此画的时候,他“极意效法石涛”,“唯恐不入”,对此画流露出自己的某些影子会有所“保留”;而三十年后,当他重睹旧物,却又因“唯恐不出”而对画中石涛有所“保留”。此一进一出,恰是大千艺术探索的某种缩影—以精研古人为入手之法,以师法自然之法,游于法度意趣之间,抒胸中欲达之意。或许这正是大千感慨“画事与年俱异,盖有不期然而然者矣”之原因。应该说,此画前后两个阶段的长题,恰是大千三十习古、六十创新两个阶段创作心境的重要表现,对我们深刻理解张大千意义颇大。此画虽为早年之作,然笔法纯熟潇洒,有石涛之劲而不失文雅之正,古意盎然而不滞于古板,灵气流动而不从于肤浅,一片荒寒却有渔夫独然乐于小桥流水间,大千之洒脱人生,恍如画境再生,实属难得!



张大千 张善孖 白猿图



张大千 张善孖 1931年作 虎啸平原 团扇



张大千 张善孖 三异图


张大千 春山楼观图



张大千 沧浪渔笛图



张大千 山茶蝴蝶




张大千 赠刀图



张大千 溪山初雪



张大千 张善孖 唐云 江寒汀 于非闇 启功 马公愚 王福厂 花卉人物走兽书法合扇 成扇    1. 相思一夜庭花发,晓艳寒起生暗香,非闇
钤印:于照之印(白文)非闇(朱文)
2. 江关何物渺,衰柳数行秋 。短咏长吟去,前村闻酒楼,蜀人张爰
钤印:张爰(白文)大千(朱文)
3. 一犁春雨兆丰穰,水国人家插稻忙,白石山翁乡思永,画中风物出湖湘,两崖含月欲吞珠,奇想天开入画图,启功
钤印:启功(白文)元白(朱文)
4. 岩岩者石,肃肃者竹,我有爪牙,国受其福,虎痴善子
钤印:张泽(白文)阿孖(朱文)
5. 篆书有静穆之致,妙处在拙当胜,马公愚
钤印:公愚书画(白文)冷翁(朱文)
6. 大石居士
钤印:唐云(朱文)
7. 王在周成大室……乃为。临吴彝盖文于春往楼,福扣王
钤印:王(白文)福厂六十后书(朱文)麋研斋(朱文)
8. 寒汀
钤印:寒汀(朱文)



张大千 山水画《金陵周处台》



张大千 1930年作 三美图                                                                          张大千笔下的仕女,有古代仕女画的遗意,但内在的精神,有时代的气息,更具有张大千心中仕女美的姿态风韵,颇有个性。张大千认为:“仕女面部设色不可太浓,仕女必须脱俗恬淡,有飘飘然之感。”形态美,气质美,微妙的动感美,是他理想中的仕女形象。此幅仕女图为大千早年之作,属于典型的陈老莲一派画法,这在张大千的人物画里是难得一见的。


|<< << < 1 2 3 4 5 > >> >>|


·上一篇文章:徐悲鸿笔下的飞马欣赏
·下一篇文章:郑燮:丛竹图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zgshxs/11220131231GEE6B8G6KHAK5A1AGE9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