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商报  文章作者:佚名

  解读

  学生画家,最缺的是平台

  学生画家的“画家梦”为何如此难以实现?为什么,在国外风行的“青年画家培养计划”,在国内几乎看不到?面对这一系列问题,著名画家、西安美院院长王胜利,著名策展人、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以及著名美术批评家、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各有看法。

  传统艺术教育,遵循“自生自灭”

  在王胜利看来,准确地说,美术院校并不是一个培养画家的学校。美院强调“科班”的概念,其实就是对有成为画家潜力的年轻人,进行系统化、艺术规律化的培训,对支撑成为画家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绝大部分美院毕业生成不了画家,这是现实。况且回头来看,哪一位顶尖画家不是经历多年的磨炼,才最终在艺术圈中站稳的呢?”

  不过,一直也有评论认为,在引进西方美术教育理念后,画家出现的几率降低,并对此提出探讨。对此,杨超认为,中国传统艺术教育,讲究顺其自然。画家出师之后,基本上都是“自生自灭”。现代画家的学校培养模式,在毕业之后,学生画家同样依靠的也只能是自己。况且,现在的学生画家比起以前的画家,就业机会多了。在解决了生活问题之后,实际上出现画家几率应该是高了。

  学生画家没平台,因为“供需”未结合

  不管第一届,还是本届西安美院毕业生作品爱心慈善拍卖会,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多人都认为,拍卖会不仅为学生画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接受社会检验的平台,同样给收藏家、热爱艺术的普通市民建立了一个实现收藏、家庭装饰的平台。

  “一旦这两个平台实现交叉,可能就可以实现很多学生画家的画家梦。”杨超认为,现代社会对艺术品的需求一为高端市场,二为家庭装饰市场。而就市场潜力而言,无疑后者更为巨大。但是目前的现状是,装饰市场充斥着大量的国画、油画的“行画”,水平很低,老百姓想买高水平、低价格的画作,却无从选择;另一方面,学生画家有很好的作品,却没有途径、平台展示到老百姓面前。

  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当代艺术教父”、著名策展人栗宪庭曾表示,一旦学生画家成为低端艺术品市场的主力,那么其中出现顶尖画家的比率将大大增加。

|<< << < 1 2 3 4 5 6 > >> >>|


·上一篇文章:他的一幅画为何能卖到几千万?
·下一篇文章:城市为画布 美国涂鸦大师描绘人生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rensheng/11612212224129I8880FGFD165BEI4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