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 文章作者:佚名
走进生活亲历高山流水
记者:您1947年就考入由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的高剑父做校长的市立艺术专科学校,当时是否拜了高剑父为师?
记得在当时的抗日斗争中,广州沦陷了,黎雄才被迫去了西北,困在那里达三年之久。当时他的境况是,既贫穷到要靠卖画为生,又无聊到没有大事可做。所以他拼命写生,创作了一千多张的自然风景画。我看,正是这三年写生生涯决定了黎雄才的一生,如果没有这三年,也许就没有后来的黎雄才。关山月也是这样,他当时也是困在了西北,过着艰苦而寂寞的美术生活,画了大量的作品,之后才成就了他的一生。所以,美术大师们都是从“寂寞”起家的。
后来我看过黎老的千多张西北写生之后大为感动,认为画家就应该那么做,一定要走进生活,亲历高山流水才得“自然”,我想,“大自然是一本书”,其中的一草一木、一个高山一个流水都是一篇文章,文人墨客个个看了都有自己的解读方法。后来我每到一处山水,就喜欢就近住下来,住个二十天一个月的,先过足了眼瘾,看清楚了之后就会有感受,形成一种“形象思维”,然后脑中的山水“种子”就会生根到我的画上,这样才能做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就造就了整一个陈金章。
所以,我这么总结,当年困在西北三年,成就了后来的黎雄才;而看到他在西北写生的作品,也塑造了一个陈金章。
画山水回味鲜活生活
记者:60年从艺人生,您经历了不少的风吹雨打,这次展出的200多幅作品中,自己有无最满意的佳作?因为您的作品一直信守“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是不是每幅山水都有故事?
陈金章:这次展览我有些山水作品,收录于《二十世纪书画名家作品精萃》,在这本精萃中收录的500个画家,现在至少一半已经故去。所以我每次回味自己的一些山水画,就好像回味一段段鲜活的生活。
记得这批山水画中,最早的一幅是在1958年画的,叫做《黎明》,是我去黄山的时候画的,当时五点半爬起来上黄山看云海,看到黄山万松被云罩住,脑里占满了印象,回来就作了画面上的总结;最晚的一幅是今年6月份画的,叫作《江峡游云》,画的是长江。你看这画册,这一幅是我去年11月份去太行山时画的,叫做《山楂红了》。当时我在太行山,看到农民家家户户都在高兴地收山楂,就问他们高兴个啥劲?他们说:您远道而来的有所不知啊,我们太行山没有粮食,而一斤山楂能换两斤半米,所以山楂丰收就等于粮食丰收啊,我们不乐个癫儿,那做什么?原来有这个生活缘故,于是我就把这段生活总结了出来,《山楂红了》就表现太行山丰收的心情。
说到山水画探索,我始终觉得,中国山水画中有一种山水特征品性和某种社会理想相结合的典型范式,这种范式感很强,如果我们不深入生活中的山水里去发现新东西,对这种范式就会只有继承没有发扬,现在山水画中的“复制”、“仿古”现象严重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我是画到老,走到老,喜欢钻进“有段生活”的山和水中去,描写出它们的新生态。
·上一篇文章:怎样用书画开发孩子的智力
·下一篇文章:诗文书画勾勒岁月缤纷 赵忠祥自评绘画一品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rensheng/07827182780I1C3540972JC8E085H.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张中江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王秀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