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宁夏频道  文章作者:武勇

致使人堕落。”

    砚辉先生现在是诗书画大家。可是,他却有着含辛茹苦不为人知艰辛的过去。

    “苦”是砚辉先生的第一堂人生大课,也是其感受最深的一课。谈及早年习字之苦辛,确确真真是“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幼年时,砚辉先生的家境一贫如洗。父亲在文革中受尽苦难而亡,说家贫人多难,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先生十几岁时不得不撑起顶门立户的重任。故里旬邑可谓“八十老翁、皆晓撇捺;三岁孩童,亦知笔砚。”也许因为沾了这一方水土的灵性和乡亲的熏陶,先生从小就喜爱书法,三岁时就能执笔写字,与书法有了不解之缘。年少力单家贫寒,只好靠自己的体力白天挣工分,晚上练写字。没有纸张笔墨,靠着对书法艺术的执著不悔追求,借鉴了古人习字用“土坯 ”作纸,用“水泥”为墨的办法开始了习字生涯。拙事巧办,这种练习写字的方法既不误干农活,也不浪费时间,还省钱。只要有水有空地的地方就有他练习写字的身影,可谓一举三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字便有了一定的功底。逢过春节,每逢有男婚女嫁的时候,乡民上门求写盈门,加上他心地善良又热心,有求无不满意,年轻时就已名扬乡里,后来便技震三县。

    1985年冬天,寒风瑟瑟,他毅然卷起行李离开家乡,奔赴繁华热闹人才济济西安寻求发展。城市梦难圆!先生初来城市时的生活仍十分窘迫,在陌生的都市里想要干一番事业,闯一片天地,真是难于上青天。

    重重压力,曾经让这个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农家人一筹莫展。晚上,他躺在不足6平方米冰冷的过道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饥寒交迫之际,一个卖字画的想法油然而生,一个大胆的决定改变了命运:晚上习字,白天卖字画。

    自此,西安街头一处拐角多了一处字画摊。天公作媒,没想到头天卖字画便被一抢而光,还得到了懂书法人士的啧啧称赞。平生第一次拿到了用自己的血汗换来的钱,那阵子的心情难以言表。这一尝试让他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就这样,他在西安他边卖字画边拜师学艺,打拚不到十年,开始小有名气。其间曲曲折折、坎坎坷坷之后,这个农家人惊喜地发现,自己不仅能干好农活,而且在艺术之路上也能打拼出一番天地。从此,他更坚定了一个信念,成为一名书法大家。

    又是在一次偶尔的机会,在当地书法家和名流云集的活动上,他当场书写一展风采,赢得了同行一致的认可。从此,他开始参加各种书画大赛大展并频频获奖,一时声誉鹊起,进入书法家行列。

    浅议王砚辉先生的长安诗画派风格作

    从中国艺术本身的优势与特点看,书画同源、诗画一体,诗书画相映生辉,有着悠久的传统,并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认同。由于诗与画在意蕴上相连,境界上同构;书与画在位置上相应,形态上协调,使中国画实际上形成了以画为主体,诗、书同为辅翼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在书法艺术达到一定境界时,砚辉先生又开始诗书画三艺齐头并进,他的画有长安画派的风格,笔墨所到之处无不给人淋漓酣畅朴实厚重的感觉。

    地域对一个艺术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反过来艺术家又表征影响着地域,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精英是一方人共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文化背景的折射反映到个性中的精神现象。这也是一个文化源和文化依附的问题。先生认为,是三秦文化教育积淀深厚的旬邑,为他打下了厚实的文化底蕴。

    诗为画魂,书为画骨,绘画与诗词、书法的关系愈加密切,可说是同源同根,若合一契。“诗书画”是中国文人画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有称为“三绝奇才”的郑板桥,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诗书画一体,成为传世珍品。宋代苏东坡、米友仁、赵佶,金代王庭筠,元代赵子昂,以及号称“绘画四大家”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还有元明之际的王冕,俱是典型的诗书画兼擅的文人画家,他们或自画自题,或相互题跋,体现了中国的诗、书、画一体的独特面貌。明代的“吴门画派”,清代的“清六家”、“四高僧”、“扬州八怪”等“文人画”群体,同时也是诗、书、画兼擅的群体,在中国的“三绝”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种优秀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像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林散之等,无一不是“三绝”群体中的佼佼者。可以看出,是追求圆通和融的中国文化,滋养、造就了如此众多的艺术全才;同时,这些艺术全才也丰富和凸显了中国文化的圆通和融的传统艺术精神。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感受练写书法的魅力
·下一篇文章:颜派花鸟画最后传人隐居丽江 曾被罚扫厕所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rensheng/0762082628F2DJC2CCF77J0JE63020.htm